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国内外苹果生产状况 | 第9-10页 |
·国外苹果生产状况 | 第9页 |
·国内苹果生产状况 | 第9-10页 |
·苹果轮纹病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 | 第10页 |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第10-12页 |
·苹果轮纹病菌的病原学研究 | 第12-14页 |
·苹果轮纹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4-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 | 第19-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3页 |
·材料 | 第19-22页 |
·方法 | 第22-23页 |
·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水平 | 第24-27页 |
·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水平 | 第27-30页 |
·不同地理来源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水平的系统聚类分析 | 第30-35页 |
·河南省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 | 第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对戊唑醇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田间致病力测定 | 第37-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供试菌种来源 | 第37-38页 |
·接种材料 | 第38页 |
·接种方法 | 第38页 |
·调查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苹果轮纹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 第39-40页 |
·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苹果轮纹病菌DNA 提取方法比较 | 第43-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3-45页 |
·菌体培养和收集 | 第45页 |
·DNA 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页 |
·rDNA-ITS 片断的PCR 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三种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DNA 产量和纯度的比较 | 第47-49页 |
·三种提取方法的DNA 和ITS 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对戊唑醇敏感性不同菌株的ITS 和β-tubulin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3-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供试菌株来源 | 第5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3页 |
·菌体培养和收集 | 第53页 |
·菌体基因组总DNA 提取 | 第53页 |
·rDNA-ITS 片断和β-tubulin 基因的PCR 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53-54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54-55页 |
·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第55页 |
·序列对比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73页 |
·总量DNA 的提取、rDNA 的PCR 扩增、纯化和测序 | 第55-57页 |
·ITS 序列分析 | 第57-65页 |
·β-tubulin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5-7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5-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创新点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附图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