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7页 |
·葡萄贮藏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及病原菌研究 | 第8-10页 |
·葡萄灰霉病 | 第8-9页 |
·葡萄青霉病 | 第9页 |
·葡萄交链孢霉腐病 | 第9页 |
·葡萄芽枝霉腐病 | 第9-10页 |
·软腐病 | 第10页 |
·生理病害 | 第10页 |
·影响葡萄贮藏保鲜的因素 | 第10-13页 |
·品种 | 第10-11页 |
·栽培管理技术 | 第11页 |
·采收质量 | 第11-12页 |
·贮藏环境条件 | 第12-13页 |
·葡萄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 第13-19页 |
·冷藏 | 第13页 |
·气调贮藏 | 第13-15页 |
·化学防腐剂保鲜 | 第15-16页 |
·辐射贮藏保鲜 | 第16-17页 |
·臭氧贮藏保鲜 | 第17-18页 |
·涂抹贮藏保鲜 | 第18页 |
·拮抗菌贮藏保鲜 | 第18-19页 |
·葡萄采后生理研究 | 第19-24页 |
·葡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9-20页 |
·葡萄采后呼吸作用的研究 | 第20-21页 |
·葡萄贮藏中激素的研究 | 第21-22页 |
·葡萄采后落粒生理研究 | 第22页 |
·葡萄贮藏过程中褐变机理的研究 | 第22-23页 |
·葡萄贮藏中S0_2 伤害研究 | 第23-24页 |
·钙对葡萄耐贮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处理 | 第27页 |
·拮抗菌P_1、P_5 发酵原液的制备 | 第27页 |
·葡萄贮藏期间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7-30页 |
·腐烂率、落粒率、失重率、穗轴褐变指数的计算 | 第27-28页 |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第28页 |
·可滴定酸的测定 | 第28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28页 |
·维生素C 的测定 | 第28-29页 |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 第29页 |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葡萄贮藏期间酶活性的测定 | 第30-3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30页 |
·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31页 |
·果胶酶(PG)活性测定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 | 第33-42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腐烂率的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落粒率的变化 | 第34-35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 | 第35-36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穗轴、果梗外观品质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第37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VC 的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丙二醛(MDA)的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处理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6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SOD 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POD 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CAT 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PG 酶活性的变化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不同处理对红地球葡萄的贮藏保鲜效果 | 第46-47页 |
·不同处理的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处理对贮藏期中的红地球葡萄膜脂过氧化与部分抗氧化酶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处理对贮藏期中的红地球葡萄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