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背景下的当代中国书法思考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相关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8-9页 |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9页 |
| ·课题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 第9页 |
| ·学术意义 | 第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1-15页 |
| ·展厅及展厅文化的由来 | 第11-13页 |
| ·“当代”及“中国书法”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2 展厅背景下的中国书法现状 | 第15-31页 |
| ·展览推动着中国书法的繁荣与发展 | 第15-17页 |
| ·展厅背景下书法欣赏方式的变化 | 第17-22页 |
| ·书法欣赏方式的历史缘由 | 第18-20页 |
| ·展厅中书法欣赏的现实情况 | 第20-22页 |
| ·展厅背景下书法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 第22-31页 |
| ·展览效应催生书法作品走向“长篇巨制” | 第22-25页 |
| ·行草书出尽风头,正书草化渐成主流 | 第25-28页 |
| ·对作品装饰和制作的双重倚重依然存在 | 第28-31页 |
| 3 展览及展厅文化影响下的书法创作 | 第31-40页 |
| ·碑帖兼融,当代书法呈现出取法多样性的特点 | 第31-32页 |
| ·对书法本身表现力的深度挖掘 | 第32-34页 |
| ·展览机制的竞争性诱发书法风格的雷同现象 | 第34-37页 |
| ·“后期加工”对书法中性情要素的破坏 | 第37-40页 |
| 4 关于展览及当代中国书法的几点思考 | 第40-55页 |
| ·展览机制下评审的几点规律 | 第40-50页 |
| ·重视基本功前提下对新异作品的青睐 | 第40-43页 |
| ·书体差异带来的评选“偏科”效应 | 第43-47页 |
| ·形式上的程式化和大小字的各自特点 | 第47-48页 |
| ·从作品“硬伤”看书家的创作态度 | 第48-50页 |
| ·展览的天然缺陷 | 第50-51页 |
| ·展览背景下的书法的标准问题 | 第51-52页 |
| ·当代书法批评缺少理论信仰 | 第52-5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1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