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43页 |
第一章 FCV反向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第11-29页 |
1 猫杯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FCV的形态 | 第11-12页 |
·基因组结构 | 第12-13页 |
·RNA | 第13页 |
·结构蛋白 | 第13-14页 |
·非结构蛋白 | 第14-15页 |
·ORF3 | 第15页 |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第15-16页 |
2 动物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 | 第16-24页 |
·概念与原理 | 第16-17页 |
·正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反向遗传学研究系统构建的策略 | 第18-20页 |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第20-23页 |
·杯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的应用 | 第23-24页 |
3 小结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第二章 RHDV及VP60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 第29-43页 |
1 兔出血症的基本特性 | 第29页 |
2 病毒基因组及重要结构和功能蛋白的特性 | 第29-33页 |
·RHDV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 第29-30页 |
·亚基因组 | 第30-31页 |
·结构蛋白 | 第31-32页 |
·非结构蛋白 | 第32-33页 |
3 VP60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肠杆菌表达的亚单位疫苗 | 第33-34页 |
·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表达的亚单位疫苗 | 第34-35页 |
·酵母重组亚单位疫苗 | 第35页 |
·转基因植物表达的亚单位疫苗 | 第35-36页 |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43-83页 |
第一章 RNA聚合酶Ⅱ介导的FC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 第43-65页 |
1 材料 | 第43-44页 |
·细胞及培养基 | 第43-44页 |
·载体与质粒 | 第44页 |
·酶和试剂 | 第44页 |
·仪器设备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53页 |
·FCV全长的扩增及遗传标记的引入 | 第44-45页 |
·PCR | 第45页 |
·pcDNA3载体的改造 | 第45-46页 |
·PCR产物的连接、转化与阳性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46-48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8-49页 |
·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病毒的拯救 | 第50-51页 |
·感染性克隆的鉴定 | 第51-53页 |
3 结果 | 第53-58页 |
·FCV全长的扩增 | 第53-54页 |
·pcDNA3载体的改造 | 第54-55页 |
·核酶的引入 | 第55页 |
·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55-56页 |
·转染敏感细胞 | 第56-57页 |
·RT-PCR鉴定 | 第57页 |
·拯救毒与亲本毒的区别鉴定 | 第57-58页 |
·拯救毒与亲本毒复制动力学比较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RNA聚合酶Ⅱ(PolⅡ)介导的拯救系统 | 第59页 |
·影响病毒转录体感染性的主要因素 | 第59-60页 |
·体内转染时各参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5 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二章 RHDV VP60在F81细胞中的表达 | 第65-83页 |
1 材料 | 第65-66页 |
·细胞及培养条件 | 第65-66页 |
·试剂 | 第6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6页 |
·仪器设备 | 第66页 |
2 方法 | 第66-71页 |
·嵌合体病毒载体的构建 | 第66-68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68-69页 |
·转染敏感细胞 | 第69页 |
·VP60的表达 | 第69-70页 |
·表达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70-71页 |
3 结果 | 第71-77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71-74页 |
·嵌合体病毒VP60的表达 | 第74-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5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附录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