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25页 |
1. 提出选题 | 第9-12页 |
2. 基本文献 | 第12-13页 |
3.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4.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5. 问题与方法 | 第21-23页 |
6. 基本结构 | 第23-25页 |
第一章 二战后德国教育与设计问题的提出 | 第25-39页 |
·民主化中的"再教育"政策 | 第25-29页 |
·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 第29-30页 |
·二战后德国设计语境的构建 | 第30-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的接受与形成 | 第39-55页 |
·"白玫瑰"精神的移植 | 第39-42页 |
·政治基础与设计基础的定位 | 第42-49页 |
·对包豪斯的批判与继承 | 第49-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新文化"的构想与实验 | 第55-87页 |
·理想社区的教育宣言 | 第55-65页 |
·形象的塑造与展示 | 第65-71页 |
·研究所中的继续教育 | 第71-77页 |
·国际视野下的学术交流 | 第77-79页 |
·对设计师职业化特色的描述 | 第79-83页 |
·其他教育机构的竞争意识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基于技术与科学的设计教育模式 | 第87-113页 |
·基础课的继承与变革 | 第87-95页 |
·科学话语的融入与蔓延 | 第95-104页 |
·科学与设计的制衡 | 第104-108页 |
·学院新的教育指向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终结与延续 | 第113-127页 |
·国有化形势下的"自治权"问题 | 第113-119页 |
·对产品文化的影响 | 第119-123页 |
·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展开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7-135页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意义与价值 | 第127-131页 |
·矛盾性与悲剧性的反思 | 第131-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图片来源 | 第143-145页 |
附录1:外国译名对照表 | 第145-149页 |
附录2:乌尔姆设计学院大事年表 | 第149-151页 |
附录3:《ulm》杂志主要文章目录 | 第151-153页 |
附录4:乌尔姆设计学院1958年简章与大纲 | 第153-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