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9-11页 |
·研究框架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 第12-20页 |
·动态能力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2-14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12页 |
·资源基础理论 | 第12-13页 |
·核心能力理论 | 第13页 |
·演化经济学 | 第13-14页 |
·动态能力的内涵 | 第14页 |
·动态能力的特征 | 第14-17页 |
·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综述 | 第17-20页 |
第3章 动态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0-27页 |
·动态能力维度的构建 | 第20-21页 |
·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1-23页 |
·设计原则 | 第22页 |
·指标构成 | 第22-23页 |
·动态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3-27页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23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23-26页 |
·总体得分的计算 | 第26-27页 |
第4章 案例:特变电工动态能力评价 | 第27-42页 |
·特变电工概述 | 第27-28页 |
·特变电工动态能力评价 | 第28-3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30页 |
·权重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30-31页 |
·评价水平计算 | 第31-3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特变电工动态能力提升 | 第36-42页 |
·洞察环境能力的提升 | 第36-37页 |
·学习能力的提升 | 第37-39页 |
·重构能力的提升 | 第39-40页 |
·保护优势能力的提升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