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插图清单 | 第11-12页 |
表格清单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 | 第15-16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2 入侵检测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 | 第17-28页 |
·入侵检测系统 | 第17-21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 第17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 第17-18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第18-19页 |
·入侵检测研究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入侵检测的性能指标 | 第20-21页 |
·生物免疫系统 | 第21-23页 |
·细胞因子 | 第22页 |
·淋巴细胞 | 第22页 |
·抗原 | 第22页 |
·抗体 | 第22页 |
·免疫应答 | 第22-23页 |
·抗原提呈细胞 | 第23页 |
·阴性选择算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阴性选择算法 | 第23-26页 |
·阴性选择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 危险理论与树突状细胞算法 | 第28-46页 |
·危险理论 | 第28-30页 |
·危险理论的概念 | 第28页 |
·危险理论的意义 | 第28-29页 |
·危险理论的问题 | 第29-30页 |
·树突状细胞 | 第30-32页 |
·树突状细胞的概念和功能 | 第30-31页 |
·树突状细胞的状态 | 第31-32页 |
·树突状细胞的信号和抗原 | 第32-36页 |
·PAMPs | 第33页 |
·危险信号 | 第33页 |
·安全信号 | 第33-34页 |
·炎症 | 第34页 |
·输出信号 | 第34-35页 |
·信号处理机制 | 第35-36页 |
·抗原 | 第36页 |
·树突细胞算法 | 第36-43页 |
·算法总述 | 第36-37页 |
·个体DC | 第37-41页 |
·DCA的更新机制 | 第41-42页 |
·DCA的异常度量 | 第42-43页 |
·DCA的应用 | 第43-46页 |
·DCA与端口扫描检测 | 第43-44页 |
·DCA与僵尸网络检测 | 第44页 |
·DCA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恶意行为检测的应用 | 第44页 |
·DCA在实时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DCA在机器人分类器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4 基于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框架的实现 | 第46-55页 |
·libtissue框架 | 第46-49页 |
·libtissue客户端 | 第46-47页 |
·libtissue服务器 | 第47-49页 |
·DCA数据结构 | 第49-52页 |
·抗原、信号与组织 | 第49页 |
·树突细胞DC | 第49-50页 |
·算法伪码实现 | 第50-52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52-54页 |
·实验数据集 | 第52页 |
·实验参数设置 | 第52-5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5 小参数集树突状细胞算法 | 第55-64页 |
·DCA优缺点分析 | 第55页 |
·小参数集树突状细胞算法 | 第55-58页 |
·信号处理过程 | 第56页 |
·sspDCA的异常度量M_a和异常阈值T_a | 第56-57页 |
·算法伪码及说明 | 第57-58页 |
·实验与仿真 | 第58-61页 |
·实验数据集 | 第58-59页 |
·实验参数设置 | 第59页 |
·E0:验证sspDCA的可行性 | 第59-60页 |
·E1:细胞数量实验 | 第60-61页 |
·E2:算法的时间关系及参数灵敏度 | 第61页 |
·实验分析 | 第61-63页 |
·E1:细胞数量变化实验 | 第61-62页 |
·E2:时间关系实验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