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生物冶金简介 | 第10-13页 |
·生物冶金的原理 | 第10-12页 |
·生物冶金工业应用的现状及其限制因素 | 第12-13页 |
·极端嗜热浸矿功能菌及其在微生物冶金中的地位 | 第13-14页 |
·嗜热浸矿菌的定义与种类 | 第13页 |
·极端嗜热菌在微生物冶金中的作用与地位 | 第13-14页 |
·极端嗜热浸矿功能菌的硫氧化机理 | 第14-16页 |
·极端嗜热浸矿功能菌的硫氧化相关酶系统 | 第15-16页 |
·极端嗜热浸矿功能菌的硫氧化模型 | 第16页 |
·生物冶金相关过程中硫元素形态的多样性 | 第16-19页 |
·生物浸出体系中硫形态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硫生物氧化过程中硫形态的多样性 | 第18-19页 |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 第19-23页 |
·XAFS及其分区 | 第19-20页 |
·EXAFS方法 | 第20-22页 |
·XANES方法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Sulfolobus metallicus氧化单质硫过程中硫的化学形态转变研究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微生物培养 | 第25-26页 |
·细胞样品制备 | 第26页 |
·硫的参比化合物 | 第26页 |
·FT-IR光谱测定 | 第26页 |
·XANES光谱测定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 | 第27-32页 |
·S_8以及Fe~(2+)培养S. metallicus细胞的FTIR分析 | 第27-28页 |
·不同基质培养下S. metallicus细胞的XANES分析 | 第28-30页 |
·几种典型极端嗜热菌的胞内硫形态比较 | 第30-31页 |
·S.metallicus作用前后单质硫的XANES谱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Sulfolobus metallicus作用下黄铁矿表面硫化学形态研究 | 第35-46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菌株和基本培养基 | 第36页 |
·黄铁矿及标样准备 | 第36页 |
·生物浸出实验 | 第36-37页 |
·样品制备 | 第37页 |
·矿物表面形貌SEM观察 | 第37页 |
·矿物成分XRD分析 | 第37页 |
·Raman光谱 | 第37页 |
·XANES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4页 |
·黄铁矿的浸出特性 | 第38页 |
·黄铁矿的表面形貌以及物质组成 | 第38-40页 |
·黄铁矿表面的XANES分析 | 第40-42页 |
·Raman光谱分析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Sulfolobus metallicus作用下黄铜矿表面硫化学形态研究 | 第46-58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菌株和基本培养基 | 第47页 |
·黄铜矿及标样准备 | 第47页 |
·生物浸出实验 | 第47-48页 |
·样品制备 | 第48页 |
·矿物组成和形貌分析 | 第48页 |
·XANES和Raman检测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4页 |
·S.metallicus作用下黄铜矿的浸出特性 | 第48-49页 |
·黄铜矿的表面形貌和矿物组成分析 | 第49-51页 |
·黄铜矿的S K-边XANES研究 | 第51-54页 |
·Raman光谱分析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不同基质培养下Sulfolobus metallicus sor的差异表达 | 第58-65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58-59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59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59页 |
·PCR引物设计 | 第59-60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0页 |
·Real-time PCR检测 | 第60-61页 |
·结果 | 第61-62页 |
·引物特异性 | 第61页 |
·cDNA质量分析 | 第61页 |
·Real-time PCR用于对硫活化相关功能基因的验证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