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疲劳特性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概述 | 第10-12页 |
·结构疲劳的危害 | 第10-11页 |
·起重机的疲劳破坏 | 第11-12页 |
·国内外疲劳的研究发展 | 第12-14页 |
·疲劳研究的进程 | 第12-13页 |
·确定疲劳寿命的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钢结构疲劳破坏的机理及特点 | 第16-33页 |
·金属疲劳破坏机理 | 第16-19页 |
·疲劳裂纹的萌生 | 第16-18页 |
·疲劳裂纹的扩展 | 第18-19页 |
·疲劳失稳断裂 | 第19页 |
·钢结构疲劳破坏 | 第19-21页 |
·疲劳应力和疲劳极限 | 第21-24页 |
·变应力的基本特征参数 | 第21-22页 |
·疲劳极限 | 第22-24页 |
·钢结构疲劳的特点 | 第24-26页 |
·疲劳的分类 | 第24-25页 |
·疲劳宏观表现 | 第25-26页 |
·疲劳破坏的特点 | 第26页 |
·疲劳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应力循环次数 | 第26页 |
·应力比 | 第26-27页 |
·应力幅 | 第27-28页 |
·钢材的抗疲劳性能 | 第28-29页 |
·较大的应力集中 | 第29页 |
·加工制作缺陷 | 第29页 |
·提高疲劳寿命的方法 | 第29-32页 |
·选材的合理性 | 第30页 |
·结构设计和工艺的改进 | 第30页 |
·合理的表面处理 | 第30-31页 |
·合理操作和检修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疲劳载荷及分析理论 | 第33-42页 |
·疲劳载荷谱 | 第33-34页 |
·疲劳载荷谱及其编谱 | 第3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34-37页 |
·概述 | 第34-35页 |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35-37页 |
·起重机疲劳计算常用方法 | 第37-38页 |
·应力比法 | 第37-38页 |
·应力幅法 | 第38页 |
·疲劳寿命设计方法 | 第38-41页 |
·无限寿命设计 | 第38-39页 |
·安全寿命设计 | 第39-40页 |
·损伤容限设计 | 第40页 |
·概率疲劳设计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龙门结构静强度分析 | 第42-57页 |
·龙门起重机概述 | 第42-44页 |
·龙门起重机简介 | 第42-43页 |
·起重机钢结构特点 | 第43-44页 |
·结构疲劳破坏的特点 | 第44页 |
·龙门起重机有限元模型 | 第44-48页 |
·主要参数 | 第45-46页 |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46-47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47页 |
·约束条件 | 第47-48页 |
·龙门结构强度计算 | 第48-54页 |
·载荷确定及计算 | 第48-52页 |
·载荷组合 | 第52-53页 |
·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龙门结构静刚度计算 | 第54-56页 |
·静刚度准则 | 第54-55页 |
·静刚度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龙门疲劳强度分析 | 第57-74页 |
·两种标准结构疲劳强度计算的异同点 | 第57-58页 |
·F.E.M标准抗疲劳核算 | 第58-65页 |
·载荷情况 | 第58-59页 |
·协定应力循环次数和荷重谱 | 第59页 |
·所用材料和切口效应 | 第59-60页 |
·构件内发生的最大应力 | 第60页 |
·极限应力之间的比值 | 第60页 |
·疲劳许用应力 | 第60-62页 |
·疲劳核算位置 | 第62-63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65页 |
·我国规范抗疲劳核算 | 第65-68页 |
·载荷情况 | 第65页 |
·其它参数 | 第65-6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6-68页 |
·改进结构设计以提高疲劳强度的方法 | 第68-69页 |
·疲劳云图 | 第69-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4页 |
·全文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