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概述 | 第17-24页 |
2.1 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界定 | 第17-22页 |
2.1.1 成年人意定监护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成年人意定监护与其他相关法律概念的区分 | 第19-22页 |
2.2 成年人意定监护的价值理念 | 第22-24页 |
2.2.1 意思自治原则 | 第22-23页 |
2.2.2 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 | 第23-24页 |
3 域外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24-31页 |
3.1 英美法系的相关制度 | 第24-26页 |
3.1.1 美国的持续性代理权制度 | 第24-25页 |
3.1.2 英国的永久代理权制度 | 第25-26页 |
3.2 大陆法系的相关制度 | 第26-29页 |
3.2.1 德国的照管制度 | 第26-28页 |
3.2.2 日本的成年监护制度 | 第28-29页 |
3.3 域外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3.3.1 意定监护人的资格及选择 | 第29页 |
3.3.2 意定监护合同的签订 | 第29页 |
3.3.3 意定监护的监督 | 第29-31页 |
4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 第31-36页 |
4.1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4.1.1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 | 第31-32页 |
4.1.2 《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 | 第32页 |
4.2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缺陷 | 第32-36页 |
4.2.1 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不协调、不统一 | 第33页 |
4.2.2 成年人意定监护合同制度不完备 | 第33-34页 |
4.2.3 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监督制度缺失 | 第34-35页 |
4.2.4 成年人意定监护的公证制度不完备 | 第35-36页 |
5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5.1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36-37页 |
5.1.1 《民法总则》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 | 第36页 |
5.1.2 专门单行法的制定 | 第36-37页 |
5.2 成年人意定监护合同制度 | 第37-39页 |
5.2.1 明确成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的原则 | 第37页 |
5.2.2 明确成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的要件 | 第37-38页 |
5.2.3 明确成年人意定监护合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38-39页 |
5.3 成年人意定监护监督制度 | 第39-40页 |
5.3.1 明确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监督主体 | 第39-40页 |
5.3.2 明确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监督规则 | 第40页 |
5.4 建立成年人意定监护的法定公证制度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