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性质与测定论文

不同煤级煤的结构特征及煤与CH4、CO2、H2O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2 煤结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1.2.2 煤的分子结构模型第14-17页
    1.3 煤吸附气体的研究第17-22页
        1.3.1 煤吸附模型第17-19页
        1.3.2 煤吸附特征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1.3.3 煤吸附机理第20-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22-23页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33页
第2章 煤样的选择及实验第33-43页
    2.1 煤样的选择与采集第33-34页
        2.1.1 煤样的选择第33-34页
        2.1.2 煤样的采集第34页
    2.2 煤样的制备第34-35页
        2.2.1 原煤样品制备第34页
        2.2.2 残煤与沥青质样品制备第34-35页
        2.2.3 脱灰煤样品制备第35页
    2.3 煤样的测试第35-37页
        2.3.1 工业元素分析测试第35页
        2.3.2 镜质组反射率测试第35-36页
        2.3.3 真相对密度测试第36页
        2.3.4 核磁共振碳谱测试第36页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第36页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第36页
        2.3.7 X射线衍射测试第36-37页
    2.4 煤样的分子模拟第37-41页
        2.4.1 模拟力场第37页
        2.4.2 分子力学模拟第37-38页
        2.4.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8-40页
        2.4.4 蒙特卡洛模拟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第3章 煤样的结构表征第43-85页
    3.1 煤样的结构表征——尺度一第43-44页
        3.1.1 镜质组反射率第43页
        3.1.2 真相对密度第43-44页
    3.2 煤样的结构表征——尺度二第44-48页
        3.2.1 XRD图谱第44-45页
        3.2.2 微晶结构参数第45-48页
    3.3 煤样的结构表征——尺度三第48-80页
        3.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第48-50页
        3.3.2 核磁共振谱分析第50-55页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55-77页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77-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4章 煤分子结构模型及评判准则第85-105页
    4.1 YZ-YM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85-92页
        4.1.1 分子结构平面模型第85-89页
        4.1.2 分子结构立体模型第89-92页
    4.2 YZ-YM分子结构模型的判别第92-94页
        4.2.1 判别准则一第92页
        4.2.2 判别准则二第92-93页
        4.2.3 判别准则三第93-94页
    4.3 CZ-YM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94-100页
        4.3.1 分子结构平面模型第94-98页
        4.3.2 分子结构立体模型第98-100页
    4.4 CZ-YM分子结构模型的判别第100-103页
        4.4.1 判别准则一第100页
        4.4.2 判别准则二第100-101页
        4.4.3 判别准则三第101-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第5章 CH_4、CO_2和H_2O在煤中的等温吸附第105-131页
    5.1 CH_4、CO_2和H_2O在YZ-YM中的单组分吸附第105-112页
        5.1.1 CH_4在YZ-YM中的吸附第105-107页
        5.1.2 CO_2在YZ-YM中的吸附第107-109页
        5.1.3 H_2O在YZ-YM中的吸附第109-111页
        5.1.4 CH_4、CO_2、H_2O的单组分吸附对比第111-112页
    5.2 CH_4、CO_2和H_2O在CZ-YM中的单组分吸附第112-119页
        5.2.1 CH_4在CZ-YM中的吸附第112-114页
        5.2.2 CO_2在CZ-YM中的吸附第114-116页
        5.2.3 H_2O在CZ-YM中的吸附第116-118页
        5.2.4 CH_4、CO_2、H_2O的单组分吸附对比第118-119页
    5.3 CH_4、CO_2和H_2O在YZ-YM中的多组分吸附第119-123页
        5.3.1 CH_4/CO_2二元组分在YZ-YM中的吸附第119-121页
        5.3.2 CH_4/CO_2/H_2O三元组分在YZ-YM中的吸附第121-123页
    5.4 CH_4、CO_2和H_2O在CZ-YM中的多组分吸附第123-128页
        5.4.1 CH_4/CO_2二元组分在CZ-YM中的吸附第123-125页
        5.4.2 CH_4/CO_2/H_2O三元组分在CZ-YM中的吸附第125-128页
    5.5 小节第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第6章 CH_4、CO_2、H_2O的吸附机理第131-165页
    6.1 煤吸附CH_4、CO_2、H_2O前后的能量第131-136页
        6.1.1 YZ-YM吸附CH_4、CO_2、H_2O前后的能量第131-133页
        6.1.2 CZ-YM吸附CH_4、CO_2、H_2O前后的能量第133-136页
    6.2 CH_4在煤中的吸附第136-143页
        6.2.1 CH_4在YZ-YM煤中的吸附第136-140页
        6.2.2 CH_4在CZ-YM煤中的吸附第140-143页
    6.3 CO_2在煤中的吸附第143-156页
        6.3.1 CO_2在YZ-YM煤中的吸附第143-151页
        6.3.2 CO_2在CZ-YM煤中的吸附第151-156页
    6.4 H_2O在煤中的吸附第156-162页
        6.4.1 H_2O在YZ-YM煤中的吸附第156-159页
        6.4.2 H_2O在CZ-YM煤中的吸附第159-162页
    6.5 小结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65页
第7章 结论第165-167页
    7.1 论文结论第165-166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66页
    7.3 论文不足与今后建议第166-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图像艺术的“语—图”会通
下一篇: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物质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