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肿瘤的诊断方式 | 第10-17页 |
1.2.1 肿瘤的体外诊断 | 第11页 |
1.2.2 肿瘤的体内诊断 | 第11-17页 |
1.3 纳米颗粒用于分子显像 | 第17-21页 |
1.3.1 纳米颗粒用于CT成像 | 第18页 |
1.3.2 纳米颗粒用于MR成像 | 第18-20页 |
1.3.3 纳米颗粒用与SPECT成像 | 第20-21页 |
1.4 探针对肿瘤部位的靶向作用 | 第21-23页 |
1.4.1 被动靶向 | 第21-22页 |
1.4.2 主动靶向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意义、内容和创新性 | 第23-25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创新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双靶向双模态纳米探针的合成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3页 |
2.2.1 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2.2.3 合成步骤 | 第28-30页 |
2.2.4 材料表征 | 第30-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2.3.1 TEM | 第33页 |
2.3.2 DLS | 第33-35页 |
2.3.3 FTIR | 第35-36页 |
2.3.4 小肽偶联效率 | 第36-38页 |
2.3.5 材料稳定性测试 | 第38页 |
2.3.6 弛豫性能与材料成像 | 第38-40页 |
2.3.7 ~(99m)Tc标记率的测试 | 第40-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探针的SPECT/MRI成像性能评估 | 第45-68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50页 |
3.2.1 试剂 | 第45-46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6-47页 |
3.2.3 细胞毒性试验 | 第47页 |
3.2.4 细胞靶向实验 | 第47-48页 |
3.2.5 MRI成像 | 第48页 |
3.2.6 SPET/CT成像 | 第48页 |
3.2.7 血液半衰期 | 第48-49页 |
3.2.8 体内生物分布 | 第49页 |
3.2.9 组织学分析 | 第49-50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66页 |
3.3.1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3.3.2 细胞靶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6页 |
3.3.3 MRI T_2加权成像 | 第56-58页 |
3.3.4 SPECT/CT成像 | 第58-63页 |
3.3.5 血液半衰期 | 第63-65页 |
3.3.6 组织学分析 | 第65-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磁性纳米颗粒用于T_1/T_2磁共振成像性能的评估 | 第68-7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4.1.1 试剂 | 第68-69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69页 |
4.1.3 材料T_1/T_2磁共振实验 | 第69页 |
4.1.4 细胞T_1/T_2磁共振实验 | 第69-70页 |
4.1.5 细胞电镜实验 | 第70页 |
4.1.6 SPECT/CT成像 | 第70页 |
4.1.7 体内生物分布 | 第70-71页 |
4.1.8 MRI成像 | 第71页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7页 |
4.2.1 材料的T_1/T_2磁共振成像 | 第71-72页 |
4.2.2 细胞的磁共振成像实验 | 第72-73页 |
4.2.3 细胞及组织电镜分析 | 第73-75页 |
4.2.4 T_1/T_2 MRI成像 | 第75-77页 |
4.2.5 组织电镜 | 第7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