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3页 |
1.1 沉积物重金属定量化溯源研究 | 第16-25页 |
1.1.1 重金属来源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16-23页 |
1.1.2 中国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源解析 | 第23-25页 |
1.2 稀土元素在沉积环境反演中的应用 | 第25-29页 |
1.2.1 稀土元素的概述 | 第25-27页 |
1.2.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1.3 稳定同位素在沉积物环境反演中的应用 | 第29-37页 |
1.3.1 铅同位素 | 第29-31页 |
1.3.2 锌同位素 | 第31-35页 |
1.3.3 碳氮同位素 | 第35-37页 |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5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8-43页 |
1.5.1 胶州湾概况 | 第38页 |
1.5.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8-43页 |
第2章 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对人为活动的响应 | 第43-84页 |
2.1 沉积物沉积速率与理化性质 | 第43-47页 |
2.2 重金属含量 | 第47-52页 |
2.2.1 湾中沉积柱重金属含量 | 第47-49页 |
2.2.2 河口沉积柱重金属含量 | 第49-50页 |
2.2.3 不同粒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 第50-52页 |
2.3 重金属人为来源定量化 | 第52-71页 |
2.3.1 地球化学方法 | 第52-57页 |
2.3.2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 第57-64页 |
2.3.3 铅同位素特征及来源 | 第64-71页 |
2.4 不同沉积柱重金属形态 | 第71-78页 |
2.4.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条件 | 第71-73页 |
2.4.2 形态分布对沉积环境历史变化的反演 | 第73-76页 |
2.4.3 重金属形态与人为源之间的关系 | 第76-78页 |
2.5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78-84页 |
2.5.1 沉积物重金属评价标准与方法分析比较 | 第78-80页 |
2.5.2 综合生态风险指数 | 第80-84页 |
第3章 胶州湾沉积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示踪人为影响下的环境演变 | 第84-109页 |
3.1 碳氮同位素特征及有机质来源 | 第84-90页 |
3.1.1 表层沉积物碳氮同位素时空变化 | 第84-87页 |
3.1.2 柱状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解析 | 第87-90页 |
3.2 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稀土元素记录 | 第90-109页 |
3.2.1 稀土元素总量 | 第90-93页 |
3.2.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 第93-101页 |
3.2.3 稀土元素形态分布 | 第101-109页 |
第4章 结语与创新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