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7-21页 |
1.1.1 移动边缘缓存网络 | 第18-20页 |
1.1.2 移动边缘计算网络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出发点 | 第21-25页 |
1.2.1 移动边缘缓存网络的资源管理研究 | 第21-23页 |
1.2.2 移动边缘计算网络的资源管理研究 | 第23-2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边缘缓存网络联合的用户接入与缓存策略优化 | 第29-45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边缘缓存网络模型 | 第30-31页 |
2.3 接入策略与缓存策略联合优化问题 | 第31-32页 |
2.4 优化问题的NP-hard证明 | 第32-35页 |
2.5 接入策略与缓存策略的联合优化算法 | 第35-38页 |
2.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基站与用户联合缓存网络的性能分析与协作缓存优化 | 第45-61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基站与用户联合缓存网络模型 | 第46-48页 |
3.2.1 网络部署和内容请求模型 | 第46-47页 |
3.2.2 内容感知的关联规则 | 第47-48页 |
3.3 考虑连接时长的平均遍历速率分析 | 第48-51页 |
3.4 协作缓存策略 | 第51-54页 |
3.4.1 成功传输概率分析 | 第51-52页 |
3.4.2 成功传输概率的优化 | 第52-54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3.5.1 考虑连接时长的平均遍历速率仿真结果 | 第55-56页 |
3.5.2 协作缓存策略仿真结果 | 第56-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基于QoS保障的边缘计算网络性能分析与资源分配 | 第61-83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62-65页 |
4.2.1 带有两阶段串行队列的边缘计算网络模型 | 第62-63页 |
4.2.2 两阶段串行队列的通信和计算模型 | 第63-64页 |
4.2.3 网络收益函数 | 第64-65页 |
4.3 MEC网络端到端的QoS保障 | 第65-69页 |
4.3.1 有效带宽和有效容量的基础数学概念 | 第65-66页 |
4.3.2 两阶段串行队列的端到端QoS保障 | 第66-69页 |
4.4 统计QoS保障下的资源分配问题形成 | 第69-71页 |
4.5 基于有效容量的资源分配方案 | 第71-75页 |
4.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5-82页 |
4.6.1 性能分析 | 第76-78页 |
4.6.2 方案对比 | 第78-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基于节点协作的三层计算网络的卸载策略与资源分配 | 第83-107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支持节点协作的三层计算网络模型 | 第84-87页 |
5.2.1 三层计算网络模型 | 第84-85页 |
5.2.2 任务卸载过程的通信模型 | 第85-86页 |
5.2.3 任务处理过程的计算模型 | 第86-87页 |
5.3 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问题描述 | 第87-91页 |
5.3.1 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问题形成 | 第87-89页 |
5.3.2 基于线性重构技术的问题转化 | 第89-91页 |
5.4 基于ADMM的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方案 | 第91-99页 |
5.4.1 并行的ADMM优化框架 | 第91-97页 |
5.4.2 所提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97-98页 |
5.4.3 所提算法的扩展 | 第98-99页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07-108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附录A 相关数学证明 | 第121-127页 |
A.1 定理3.1的证明 | 第121-122页 |
A.2 定理3.2的证明 | 第122-124页 |
A.3 引理5.1的证明 | 第124-127页 |
附录B 缩略语表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