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50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2.1 多孔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14-15页 |
1.2.2 多孔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15-16页 |
1.2.3 氮杂多孔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48页 |
1.3.1 氮杂多孔碳材料的合成研究 | 第18-24页 |
1.3.2 氮杂多孔碳材料的应用研究 | 第24-4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8-5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2 氮杂多孔碳负载的钌纳米粒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50-67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2.2.1 试剂 | 第51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2.2.3 单体1,3,5-苯三酰肼的合成 | 第52页 |
2.2.4 共价有机胶的合成 | 第52页 |
2.2.5 Ru@NPCs催化剂的合成 | 第52-53页 |
2.2.6 催化反应操作步骤 | 第53-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2.3.1 Ru@NPCs的孔结构和晶相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2.3.2 Ru@NPCs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6-57页 |
2.3.3 Ru@NPCs的表面化学状态分析 | 第57-59页 |
2.3.4 Ru@NPCs催化的硝基还原反应 | 第59-64页 |
2.3.5 Ru@NPCs催化的硝基还原反应机理 | 第64-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3 中空氮杂碳负载的铜基合金纳米粒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67-84页 |
3.1 引言 | 第67-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3.2.1 试剂 | 第68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3.2.3 单体1,3,5-三(1-H咪唑)苯的合成 | 第69-70页 |
3.2.4 HKUST-1 模板的合成 | 第70页 |
3.2.5 中空氮杂多孔碳负载的Pd-Cu合金纳米催化剂合成 | 第70-71页 |
3.2.6 催化反应操作步骤 | 第71-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3.3.1 Pd-Cu@HO-ImIP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72-74页 |
3.3.2 Pd-Cu@HO-ImIP的孔结构和晶相结构分析 | 第74-76页 |
3.3.3 Pd-Cu@HO-NPC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76-77页 |
3.3.4 Pd-Cu@HO-NPC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状态分析 | 第77-79页 |
3.3.5 Pd-Cu@HO-NPC催化的硝基还原反应 | 第79-82页 |
3.3.6 中空氮杂多孔碳负载的铜基合金纳米粒合成普适性 | 第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氮杂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84-109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8页 |
4.2.1 试剂 | 第85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85-86页 |
4.2.3 单体二(1H-咪唑基)甲烷的合成 | 第86页 |
4.2.4 TiO_2 纳米片的合成 | 第86页 |
4.2.5 氮杂多孔碳基复合材料负载的Ru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 第86-88页 |
4.2.6 催化反应操作步骤 | 第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8页 |
4.3.1 TiO_2@ImIP-Ru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89-91页 |
4.3.2 TiO_2@ImIP-Ru的孔结构和晶相结构分析 | 第91-93页 |
4.3.3 TiO_2@NC-Ru-T的孔结构和晶相结构分析 | 第93-95页 |
4.3.4 TiO_2@NC-Ru-T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95-97页 |
4.3.5 TiO_2@NC-Ru-T的 Raman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4.3.6 TiO_2@NC-Ru-T的表面化学状态分析 | 第98-99页 |
4.3.7 TiO_2@NC-Ru-T的能带结构分析 | 第99-101页 |
4.3.8 TiO_2@NC-Ru-T光催化的硝基还原反应 | 第101-106页 |
4.3.9 TiO_2@NC-Ru-T光催化的硝基还原反应机理 | 第106-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09-110页 |
5.2 特色与创新处 | 第110-111页 |
5.3 展望与建议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4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