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7页 |
1.1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 第20-25页 |
1.2 波导阵列 | 第25-28页 |
1.3 二次量子化 | 第28-33页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7页 |
第二章 介质加载SPP波导中模式的空间拍频效应 | 第47-66页 |
2.1 金属-介质-介质平板波导的模式分析 | 第47-55页 |
2.1.1 金属-介质-介质平板波导 | 第48-51页 |
2.1.2 转移矩阵方法 | 第51-53页 |
2.1.3 模式曲线与模式场分布 | 第53-55页 |
2.2 平板波导模式拍频的观察与分析 | 第55-57页 |
2.2.1 不同偏振模式的激发 | 第55-56页 |
2.2.2 波导模式的观察 | 第56页 |
2.2.3 数值孔径对观察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 场分布的傅立叶变换 | 第57-62页 |
2.3.1 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原理分析 | 第58-59页 |
2.3.2 傅立叶变换分析干涉条纹 | 第59-60页 |
2.3.3 激发光栅周期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三章 介质加载等离激元波导中的模式解复用 | 第66-80页 |
3.1 非完美布拉格衍射的原理 | 第66-69页 |
3.2 模式解复用的结构设计与实验 | 第69-77页 |
3.2.1 模式聚焦的理论分析 | 第70-71页 |
3.2.2 结构对模式的相位调控 | 第71-74页 |
3.2.3 模式解复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四章 等离激元波导阵列中SSH模型的研究 | 第80-108页 |
4.1 等离激元波导阵列的理论模型 | 第80-91页 |
4.1.1 耦合模理论 | 第81-89页 |
4.1.2 亥姆赫兹方程与薛定谔方程 | 第89-91页 |
4.2 SSH模型介绍 | 第91-92页 |
4.3 界面模的实验研究 | 第92-94页 |
4.3.1 样品制备 | 第92-93页 |
4.3.2 结构的光学表征 | 第93-94页 |
4.4 界面模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第94-102页 |
4.4.1 光场演化 | 第94-97页 |
4.4.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第97-100页 |
4.4.3 初始条件与金属损耗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4.5 模式的鲁棒性研究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第五章 基于介质加载等离激元波导的CNOT门 | 第108-138页 |
5.1 CNOT门的实验方案 | 第108-114页 |
5.1.1 简化方案设计 | 第108-109页 |
5.1.2 介质加载等离激元波导的实验方案 | 第109-111页 |
5.1.3 介质加载等离激元波导的样品制备 | 第111-114页 |
5.2 Hong-Ou-Mandel (HOM)干涉 | 第114-125页 |
5.2.1 偏振纠缠光子对的制备 | 第114-120页 |
5.2.2 偏振纠缠光子对的HOM干涉 | 第120-123页 |
5.2.3 等离激元的HOM干涉 | 第123-125页 |
5.3 CNOT门操作 | 第125-134页 |
5.3.1 单(双)bit量子逻辑门介绍 | 第125-130页 |
5.3.2 真值表的测量 | 第130-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0-141页 |
参加学术会议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