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插图索引 | 第14-16页 |
附表索引 | 第1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文献综述及研究启示 | 第20-27页 |
·市场整合的测度方法和结果 | 第21-23页 |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和结果 | 第23-25页 |
·市场整合与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研究启示 | 第26-27页 |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7-33页 |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第2章 基于空间经济学CP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33-55页 |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溯源和建模基础 | 第33-39页 |
·理论溯源 | 第33-37页 |
·建模基础 | 第37-39页 |
·CP基本模型及其拓展形式 | 第39-44页 |
·CP基本模型的理论框架 | 第39-42页 |
·本地溢出模型与垂直联系模型 | 第42-44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理论假说 | 第44-47页 |
·作用力分析和滚摆图解 | 第44-46页 |
·稳定性分析和战斧图解 | 第46-47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统筹发展依据 | 第47-54页 |
·工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 | 第47-49页 |
·工业集聚的潜在扩散机制 | 第49-52页 |
·落后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基于相对价格法的中国市场整合程度 | 第55-76页 |
·相对价格法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55-56页 |
·相对综合价格指数及其稳定性和波动性 | 第56-66页 |
·基于RBF的综合价格指数 | 第56-60页 |
·相对综合价格指数及其变动趋势 | 第60-61页 |
·相对综合价格指数的稳定性和波动性 | 第61-66页 |
·中国市场整合程度的变动趋势及空间特征 | 第66-75页 |
·基于相对价格指数的三项改进 | 第66-67页 |
·中国市场整合程度的变化趋势 | 第67-69页 |
·中国市场整合程度的空间特征 | 第69-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综合指标及空间特征 | 第76-101页 |
·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 第76-78页 |
·指标体系 | 第76-77页 |
·数据来源 | 第77-78页 |
·中国各地区工业集聚的综合指标 | 第78-85页 |
·规模指标 | 第78-80页 |
·效益指标 | 第80-81页 |
·环境指标 | 第81-83页 |
·综合指标 | 第83-85页 |
·中国分行业工业集聚的综合指标 | 第85-90页 |
·简要说明 | 第85-86页 |
·能源工业 | 第86页 |
·消费品工业 | 第86-87页 |
·原材料工业 | 第87-88页 |
·机械电子工业 | 第88-89页 |
·行业比较 | 第89-90页 |
·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 第90-99页 |
·空间差异性 | 第90-95页 |
·空间相关性 | 第95-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计量经济分析 | 第101-142页 |
·计量模型和方法 | 第101-103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101页 |
·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 第101-102页 |
·面板和空间计量模型 | 第102-103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VEC和SVAR分析 | 第103-116页 |
·VEC和SVAR的建模过程 | 第103-108页 |
·全国层面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第108-111页 |
·地区层面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第111-113页 |
·行业层面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第113-116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效率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第116-128页 |
·基于SFA和DEA的生产效率测度 | 第116-119页 |
·全国层面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效率 | 第119-122页 |
·地区层面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效率 | 第122-125页 |
·行业层面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效率 | 第125-128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面板和空间计量分析 | 第128-140页 |
·解释变量的选择和检验 | 第129-131页 |
·全国层面的计量过程及结果 | 第131-135页 |
·地区层面的计量过程及结果 | 第135-139页 |
·行业层面的计量过程及结果 | 第139-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统筹发展研究 | 第142-167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统筹发展框架 | 第142-143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综合统筹机制 | 第143-149页 |
·工业集聚的非对称状态和Markov转移趋势 | 第143-146页 |
·工业集聚的功能区域划分和区域特征识别 | 第146-148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综合水平的作用途径和效果 | 第148-149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效率协调机制 | 第149-158页 |
·效率追赶与工业集聚发展潜力和区域协调 | 第149-153页 |
·工业集聚的效率分布特征和效率区域划分 | 第153-157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综合效率的作用途径和效果 | 第157-158页 |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典型区域与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 第158-165页 |
·综合区域划分的典型地区及问题诊断 | 第158-160页 |
·衰减问题—劣势产业的转移和综合效率的提升 | 第160-161页 |
·追赶问题—优势产业的延伸和梯度转移的承接 | 第161-163页 |
·滞后问题—环境质量的保障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 第163-164页 |
·市场问题—整合程度的提高和局部区域的差异 | 第164-165页 |
·小结 | 第165-167页 |
结论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3-184页 |
附录B 物价和工业的部分原始数据和RBF计算结果 | 第184-193页 |
附录C 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的部分原始计量结果 | 第193-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