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积善村建筑形态特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 ABSTRACT | 第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1.3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陵川县积善村总体概况 | 第19-25页 | 
| 2.1 陵川县积善村自然环境 | 第19-21页 | 
| 2.1.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 2.1.2 气候条件 | 第20-21页 | 
| 2.2 陵川县积善村地理位置 | 第21-23页 | 
| 2.2.1 村落选址 | 第21-22页 | 
| 2.2.2 村落空间布局 | 第22-23页 | 
| 2.3 积善村历史文化背景 | 第23-25页 | 
| 2.3.1 历史渊源 | 第23页 | 
| 2.3.2 传统习俗 | 第23-24页 | 
| 2.3.3 人文风貌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陵川县积善村建筑形态特征 | 第25-50页 | 
| 3.1 陵川县积善村公共建筑 | 第25-38页 | 
| 3.1.1 遇真观 | 第26-29页 | 
| 3.1.2 昭庆院古禅寺 | 第29-32页 | 
| 3.1.3 三圣瑞现塔 | 第32-34页 | 
| 3.1.4 药王庙 | 第34-36页 | 
| 3.1.5 真舞阁 | 第36-37页 | 
| 3.1.6 村中戏台 | 第37-38页 | 
| 3.2 陵川县积善村民居建筑 | 第38-48页 | 
| 3.2.1 三合院 | 第38-41页 | 
| 3.2.2 四合院 | 第41-42页 | 
| 3.2.3 “L”型院落 | 第42-43页 | 
| 3.2.4 一进二院 | 第43-47页 | 
| 3.2.5 二进院 | 第47-48页 | 
| 3.3 积善村建筑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48-49页 | 
| 3.3.1 积善村建筑类型整体分析 | 第48-49页 | 
| 3.3.2 积善村建筑形态特征整体分析 | 第49页 |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陵川县积善村建筑装饰构件形态特征 | 第50-63页 | 
| 4.1 装饰艺术 | 第50-61页 | 
| 4.1.1 悬鱼 | 第50-52页 | 
| 4.1.2 墀头 | 第52-55页 | 
| 4.1.3 雀替 | 第55-58页 | 
| 4.1.4 柱础 | 第58-61页 | 
| 4.2 建筑装饰语言的表达和意义 | 第61-63页 | 
| 4.2.1 文化精神 | 第61-62页 | 
| 4.2.2 积善村建筑构件装饰特征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陵川县积善村建筑形态审美表现形式 | 第63-69页 | 
| 5.1 建筑艺术形态表现 | 第63-65页 | 
| 5.1.1 建筑材料 | 第63-64页 | 
| 5.1.2 建筑色彩 | 第64-65页 | 
| 5.1.3 建筑肌理 | 第65页 | 
| 5.2 建筑形态艺术特征 | 第65-68页 | 
| 5.2.1 比例——彰明较著 | 第65-66页 | 
| 5.2.2 尺度——循途守辙 | 第66-67页 | 
| 5.2.3 统一——遐迩一体 | 第67-68页 | 
| 5.2.4 韵律——更弦易辙 | 第68页 | 
| 5.2.5 均衡——虚实有度 | 第68页 | 
| 5.3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陵川县积善村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 第69-73页 | 
| 6.1 保护的意义 | 第69-71页 | 
| 6.1.1 历史文化价值 | 第69-70页 | 
| 6.1.2 艺术审美价值 | 第70页 | 
| 6.1.3 现代社会价值 | 第70-71页 | 
| 6.2 传承的方法 | 第71-73页 | 
| 6.2.1 加强政府对积善村建筑的保护措施 | 第71-72页 | 
| 6.2.2 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 | 第72-73页 | 
| 结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