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部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物源方向和沉积相研究 | 第8页 |
1.2.2 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3 川西南部地区蓬莱镇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页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4-17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5页 |
2.2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5-17页 |
第3章 地层特征 | 第17-28页 |
3.1 地层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1页 |
3.2.1 划分原理 | 第18-20页 |
3.2.2 蓬莱镇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21页 |
3.3 蓬莱镇组各段砂体厚度特征 | 第21-28页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8-52页 |
4.1 物源分析 | 第28-30页 |
4.1.1 沉积法 | 第28-29页 |
4.1.2 碎屑岩组分分析法 | 第29页 |
4.1.3 岩屑分析法 | 第29-30页 |
4.2 沉积相标志 | 第30-34页 |
4.2.1 沉积学标志 | 第30-33页 |
4.2.2 测井相标志 | 第33页 |
4.2.3 地震相标志 | 第33-34页 |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4-44页 |
4.3.1 冲积扇相 | 第35-38页 |
4.3.2 三角洲相 | 第38-43页 |
4.3.3 湖泊相 | 第43-44页 |
4.4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4-52页 |
4.4.1 沉积相纵向展布 | 第44-48页 |
4.4.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48-52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 | 第52-62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2页 |
5.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2-54页 |
5.3 储集空间结构特征 | 第54-58页 |
5.3.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4-56页 |
5.3.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6-58页 |
5.4 储层类型与分类 | 第58-62页 |
5.5.1 储层类型 | 第58页 |
5.5.2 储层分类评价 | 第58-62页 |
第6章 储层控制因素 | 第62-75页 |
6.1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2-64页 |
6.1.1 砂岩组分对储层的影响 | 第62-63页 |
6.1.2 砂岩粒度对储层的影响 | 第63-64页 |
6.1.3 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64页 |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4-69页 |
6.2.1 压实作用的影响 | 第66页 |
6.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 第66-68页 |
6.2.3 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68-69页 |
6.2.4 交代作用的影响 | 第69页 |
6.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9-70页 |
6.4 储层分布规律 | 第70-75页 |
6.4.1 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 第70-73页 |
6.4.2 储层平面上分布规律 | 第73-75页 |
第7章 有利储层区带优选 | 第75-78页 |
7.1 有利储层区带选择原则 | 第75页 |
7.2 有利储层区带优选 | 第75-78页 |
7.2.1 蓬莱镇组Ⅲ段有利储层区带 | 第75-76页 |
7.2.2 蓬莱镇组Ⅳ段有利储层区带 | 第76-78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