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4-3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一)品牌形象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二)有关华为企业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三)国外媒体对中国品牌报道的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一)框架理论 | 第25-30页 |
(二)符号学 | 第30-32页 |
五、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32-33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32-3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3页 |
六、样本选择 | 第33-37页 |
(一)媒体选择 | 第33页 |
(二)时间选择 | 第33-34页 |
(三)分析单位 | 第34页 |
(四)抽样方法 | 第34页 |
(五)研究类目 | 第34-37页 |
七、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 第37-3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7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37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37-38页 |
八、相关概念阐释 | 第38-39页 |
(一)本文所用新闻框架类型 | 第38页 |
(二)美国对华为发布的禁令 | 第38-39页 |
第一章 华为在欧洲的发展和品牌建构历史 | 第39-46页 |
一、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 第39-42页 |
二、华为在欧洲的品牌建构 | 第42-44页 |
(一)破局 | 第42-43页 |
(二)创新 | 第43-44页 |
三、《泰晤士报》与华为品牌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章 美国颁布对华为禁令前《泰晤士报》有关华为品牌报道框架研究 | 第46-116页 |
一、报道框架 | 第46-63页 |
(一)新闻选择 | 第46-53页 |
(二)新闻建构 | 第53-63页 |
二、新闻框架 | 第63-85页 |
(一)冲突框架 | 第64-68页 |
(二)事实框架 | 第68-77页 |
(三)道德框架 | 第77-80页 |
(四)领导框架 | 第80-82页 |
(五)经济结果框架 | 第82-84页 |
(六)人际框架 | 第84-85页 |
三、禁令前华为品牌形象 | 第85-113页 |
(一)组织形象 | 第86-100页 |
(二)产品形象 | 第100-105页 |
(三)人员形象 | 第105-113页 |
本章总结 | 第113-116页 |
第三章 美国颁布对华为禁令后《泰晤士报》有关华为报道框架的转变研究 | 第116-157页 |
一、美国颁布对华为禁令事件概述 | 第116-120页 |
二、报道框架 | 第120-130页 |
(一)新闻选择 | 第120-125页 |
(二)新闻建构 | 第125-130页 |
三、新闻框架 | 第130-146页 |
(一)冲突框架 | 第130-133页 |
(二)事实框架 | 第133-138页 |
(三)经济结果框架 | 第138-141页 |
(四)道德框架 | 第141-142页 |
(五)人际框架 | 第142-144页 |
(六)领导框架 | 第144-146页 |
四、禁令后华为的品牌形象 | 第146-155页 |
(一)组织形象 | 第146-149页 |
(二)产品形象 | 第149-153页 |
(三)人员形象 | 第153-155页 |
本章总结 | 第155-157页 |
第四章 《泰晤士报》对华为品牌报道框架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157-170页 |
一、禁令前后,《泰晤士报》报道华为品牌框架对比分析 | 第157-162页 |
(一)报道框架对比 | 第157-158页 |
(二)新闻框架对比 | 第158-162页 |
(三)华为品牌形象对比 | 第162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162-163页 |
三、反思 | 第163-167页 |
(一)《泰晤士报》报道具有倾向性 | 第164-165页 |
(二)媒体内部控制影响新闻选材 | 第165-166页 |
(三)新闻工作者个体意识导致认知差异 | 第166-167页 |
四、对应策略与建议 | 第167-169页 |
(一)加强品牌硬实力增强不可替代性 | 第167页 |
(二)采用多种方式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 第167-168页 |
(三)因地制宜注重各种文化精华的融合 | 第168-169页 |
五、研究讨论 | 第169-170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16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