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2页 |
1.2.1 内部侵蚀破坏机理研究 | 第11-18页 |
1.2.2 内部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内部稳定性的评价研究 | 第19-2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23-25页 |
2 渗流侵蚀实验装置研发以及实验步骤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渗流侵蚀设备 | 第25-31页 |
2.2.1 实验装置支架 | 第26-27页 |
2.2.2 恒定流量控制系统 | 第27-29页 |
2.2.3 刚性壁渗流室 | 第29-30页 |
2.2.4 出渗流体收集 | 第30-31页 |
2.3 出渗流体的土、水分离装置 | 第31-34页 |
2.3.1 透光率仪 | 第31-33页 |
2.3.2 砂芯过滤器 | 第33-34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34-43页 |
2.4.1 土的类型 | 第34-38页 |
2.4.2 试样的制备 | 第38-40页 |
2.4.3 渗流侵蚀实验 | 第40-41页 |
2.4.4 侵蚀出渗混合流体土、水分离实验 | 第41-42页 |
2.4.5 不排水快剪直剪实验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降雨入渗条件下松散堆积体内部侵蚀的机理以及降雨强度、孔隙率对松散堆积体内部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65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降雨入渗条件下内部侵蚀机理及降雨强度对内部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57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45-47页 |
3.2.2 降雨入渗条件下内部侵蚀的一般特征 | 第47-54页 |
3.2.3 不同降雨强度下松散堆积体内部稳定性分析 | 第54-57页 |
3.3 孔隙率对内部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57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5页 |
4 颗粒级配对松散堆积内部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85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65-68页 |
4.2.1 不同类型级配的确定 | 第65-67页 |
4.2.2 内部稳定性评判标准 | 第67-68页 |
4.3 不同类型级配土体的内部稳定性分析 | 第68-77页 |
4.3.1 间断颗粒级配松散堆积体的内部稳定性 | 第68-72页 |
4.3.2 连续颗粒级配土体的内部稳定性 | 第72-75页 |
4.3.3 基于实验结果对内部稳定性评价 | 第75-77页 |
4.4 已存方法的评价 | 第77-84页 |
4.4.1 基于Kezdi标准对研究实验内部稳定性评价 | 第77-81页 |
4.4.2 基于Kenney&Lau标准对研究试样内部稳定性的评价 | 第81-82页 |
4.4.3 基于Burenkova标准对研究试样内部稳定性评价 | 第82-83页 |
4.4.4 综合对比评价 | 第83-84页 |
4.5 小结 | 第84-85页 |
5 土石混合比对松散堆积体的内部稳定性的影响 | 第85-103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的孔隙率变化以及基本结构的分类 | 第86-95页 |
5.2.1 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的实验孔隙率变化 | 第86-88页 |
5.2.2 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的基本骨架结构以及理论孔隙率 | 第88-92页 |
5.2.3 基于孔隙率对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的基本骨架结构分类 | 第92页 |
5.2.4 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材料的抗剪强度以及抗剪强度参数 | 第92-95页 |
5.3 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的内部稳定性 | 第95-101页 |
5.3.1 不同土石混合比松散堆积体侵蚀过程的描述 | 第96-97页 |
5.3.2 不同土石混合比的颗粒材料的侵蚀特征 | 第97-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113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