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部强震记录的我国典型地震动衰减关系比较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衰减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模型选择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比较 | 第20-32页 |
2.1 衰减关系形式 | 第20-22页 |
2.2 衰减关系的比较 | 第22-30页 |
2.2.1 采用的数据集的比较 | 第22-23页 |
2.2.2 模型参数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3 模型结果的比较 | 第24-30页 |
2.3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数据集的建立 | 第32-42页 |
3.1 震级标度 | 第32页 |
3.2 距离标度 | 第32-36页 |
3.2.1 震源机制解 | 第32-35页 |
3.2.2 破裂面长宽的估计 | 第35页 |
3.2.3 初始破裂点在破裂面上的定位 | 第35-36页 |
3.3 场地条件 | 第36页 |
3.4 最终数据集 | 第36-40页 |
3.4.1 数据集概述 | 第36-38页 |
3.4.2 可用记录与周期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3 数据集的分布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评价 | 第42-58页 |
4.1 定性分析 | 第42-53页 |
4.1.1 残差分析法简介 | 第42-43页 |
4.1.2 事件间残差分析 | 第43-47页 |
4.1.3 事件内残差分析 | 第47-53页 |
4.2 定量计算 | 第53-57页 |
4.2.1 信息论方法简介 | 第53-55页 |
4.2.2 衰减关系排序 | 第55-57页 |
4.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果验证及分析 | 第58-68页 |
5.1 九寨沟地震 | 第58-60页 |
5.1.1 地震简介 | 第58-59页 |
5.1.2 结果验证及分析 | 第59-60页 |
5.2 芦山地震 | 第60-62页 |
5.2.1 地震简介 | 第60-61页 |
5.2.2 结果验证及分析 | 第61-62页 |
5.3 康定地震 | 第62-64页 |
5.3.1 地震简介 | 第62-63页 |
5.3.2 结果验证及分析 | 第63-64页 |
5.4 芦山余震 | 第64-66页 |
5.4.1 地震简介 | 第64-65页 |
5.4.2 结果验证及分析 | 第65-66页 |
5.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68-70页 |
附表 选取的636条地震动记录详情 | 第70-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