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肿瘤治疗和微波消融技术 | 第12-14页 |
1.2 微波消融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2.1 肿瘤微波适形消融 | 第14-15页 |
1.2.2 肿瘤微波剂量控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介绍 | 第18-27页 |
2.1 天线设计原理 | 第18-20页 |
2.1.1 天线家族 | 第18页 |
2.1.2 半刚性同轴电缆 | 第18-19页 |
2.1.3 单极天线 | 第19-20页 |
2.1.4 同轴缝隙天线 | 第20页 |
2.2 有限元方法和仿真软件 | 第20-21页 |
2.2.1 有限元方法 | 第20-21页 |
2.2.2 COMSOLMultiphysics仿真软件 | 第21页 |
2.3 微波消融热场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微波热效应(电磁波传导模型) | 第22页 |
2.3.2 生物组织传热(生物热传导模型) | 第22-23页 |
2.4 生物组织介电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 | 第23-25页 |
2.4.1 复介电常数的主要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4.2 同轴探针法测量组织复介电常数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微波天线及微波消融针的设计 | 第27-32页 |
3.1 微波天线的设计 | 第27-28页 |
3.1.1 单极微波天线 | 第27页 |
3.1.2 同轴缝隙微波天线 | 第27-28页 |
3.2 微波消融针的设计 | 第28-31页 |
3.2.1 微波消融针的结构组成 | 第28-30页 |
3.2.2 微波消融针的水冷部分结构组成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基于温度场的微波消融剂量控制仿真模型的研究 | 第32-45页 |
4.1 微波消融剂量控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4.1.1 构建几何模型 | 第32-34页 |
4.1.2 设置物理模型 | 第34页 |
4.1.3 设定仿真参数 | 第34-35页 |
4.1.4 划分网格及求解 | 第35-36页 |
4.2 仿真过程与仿真结果 | 第36-44页 |
4.2.1 仿真过程 | 第36-37页 |
4.2.2 仿真结果 | 第37-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肿瘤微波适形消融的实验验证 | 第45-67页 |
5.1 微波消融硬件系统 | 第45-50页 |
5.1.1 微波消融系统与实时温度采集系统 | 第45-49页 |
5.1.2 介电特性参数采集系统 | 第49-50页 |
5.2 微波消融软件系统 | 第50-52页 |
5.2.1 软件整体功能 | 第50-51页 |
5.2.2 软件运行流程 | 第51-5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2-66页 |
5.3.1 离体猪肝消融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5.3.2 温度采集实验结果 | 第57-63页 |
5.3.3 介电特性参数测量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7-69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67-6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8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