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 前言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丹参商品产地与市场调查 | 第17-31页 |
| 1 产地调查 | 第17-20页 |
| 2 市场调查 | 第20-22页 |
| 3 丹参药材性状数据测定及数据分析 | 第22-31页 |
|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的丹参化学成分分析 | 第31-62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3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2页 |
| 3.1 丹参对照品质谱裂解规律分析 | 第32-44页 |
| 3.2 丹参UPLC-Q-TOF-MS分析及化合物鉴定 | 第44-62页 |
| 第三章 丹参多糖含量测定 | 第62-73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62-6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 3.1 不同等级丹参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66-69页 |
| 3.2 不同市场丹参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69-71页 |
| 3.3 不同产地丹参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不同产地丹参质量评价 | 第73-107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73-7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107页 |
| 3.1 不同产地丹参样品差异成分分析 | 第76-88页 |
| 3.2 不同产地丹参样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88-107页 |
| 第五章 不同等级丹参质量评价 | 第107-128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07-10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28页 |
| 3.1 不同等级丹参样品差异成分分析 | 第108-120页 |
| 3.2 不同等级丹参样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120-128页 |
| 第六章 不同加工方法丹参质量评价 | 第128-144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28-12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44页 |
| 3.1 不同加工方法丹参样品差异成分分析 | 第129-139页 |
| 3.2 不同加工方法丹参样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139-144页 |
| 第七章 不同干燥方法丹参质量评价 | 第144-156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44-145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45-156页 |
| 3.1 不同干燥方法丹参样品差异成分分析 | 第145-150页 |
| 3.2 不同干燥方法丹参样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150-156页 |
| 第八章 发霉丹参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156-167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5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56-157页 |
| 2.1 新鲜丹参样品处理 | 第156-157页 |
| 2.2 丹参霉菌的鉴定 | 第157页 |
| 2.3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57页 |
| 2.4 霉菌的接种、培养及转化后处理 | 第15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57-167页 |
| 3.1 霉菌的鉴定 | 第157-161页 |
| 3.2 霉菌对丹参成分的影响 | 第161-167页 |
| 全文总结 | 第16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75页 |
| 附录 性状测定原始数据 | 第175-223页 |
| 综述 | 第223-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7-243页 |
| 个人简介 | 第24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243-244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244页 |
| 获奖情况 | 第244-245页 |
| 致谢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