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论文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的职住关系研究

摘要第15-17页
Abstract第17-20页
1 绪论第21-28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第21-25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3页
        1.1.2 选题依据第23-25页
    1.2 研究目标和理论意义第25-26页
        1.2.1 研究目标第25页
        1.2.2 理论意义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和概念辨析第26-28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概念辨析第27-28页
2 相关文献综述第28-48页
    2.1 职住平衡的历史溯源和理论演进第28-30页
    2.2 职住平衡的范围界定、评价及测算方法第30-35页
        2.2.1 职住平衡的范围界定第30-31页
        2.2.2 职住平衡的评价标准和测算方法第31-33页
        2.2.3 大数据在城市职住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第33-34页
        2.2.4 通勤成本的表示方法第34-35页
    2.3 职住平衡的影响因素第35-37页
        2.3.1 影响职住平衡程度的客观因素第35-36页
        2.3.2 影响职住平衡程度的主观因素第36-37页
    2.4 关于改善职住平衡的一些讨论第37-39页
        2.4.1 政策制度管控第37-38页
        2.4.2 市场自发调节第38-39页
        2.4.3 无法有效解决第39页
    2.5 职住平衡与通勤行为的相互关系第39-41页
        2.5.1 职住平衡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第39-40页
        2.5.2 职住平衡对通勤方式影响的争论第40-41页
    2.6 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的影响因素第41-44页
        2.6.1 轨道交通的接驳方式第41页
        2.6.2 轨道站点的步行可达范围第41-43页
        2.6.3 影响通勤行为的建成环境因素第43-44页
    2.7 城市轨道交通与职住平衡的相互关系第44-46页
        2.7.1 轨道交通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4页
        2.7.2 城市轨道交通对职住关系的影响第44-45页
        2.7.3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第45-46页
    2.8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研究框架的构建第48-52页
    3.1 理论框架第48-50页
    3.2 技术路线第50-51页
    3.3 章节安排第51-52页
4 北京全域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状况的相互关系第52-75页
    4.1 研究设计第52-56页
        4.1.1 数据来源和说明第52-54页
        4.1.2 轨道站点合理步行可达范围的划定第54-55页
        4.1.3 相关兴趣点的抓取第55页
        4.1.4 “宜出行”数据的采集第55-56页
    4.2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第56-73页
        4.2.1 研究范围第56-57页
        4.2.2 变量选取第57-58页
        4.2.3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站点职住功能分类第58-62页
        4.2.4 “宜出行”职住比和一卡通出进站比的计算第62-67页
        4.2.5 GARCH模型的选择第67-69页
        4.2.6 基于GARCH模型的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的相关性分析第69-73页
    4.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北京中心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通勤的相互关系第75-87页
    5.1 研究设计第75-81页
        5.1.1 研究范围第75-77页
        5.1.2 站点合理步行范围的划定第77页
        5.1.3 数据收集和处理第77-81页
    5.2 研究方法第81-83页
        5.2.1 变量设置第81页
        5.2.2 模型选择第81-83页
        5.2.3 GARCH模型的构建第83页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83-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6 北京中心城区共享单车接驳与轨道交通通勤的相互关系第87-103页
    6.1 研究设计第89-92页
        6.1.1 研究范围第89-90页
        6.1.2 数据选择第90-91页
        6.1.3 数据处理第91-92页
    6.2 研究方法第92-94页
        6.2.1 变量设置第92-93页
        6.2.2 模型选择第93页
        6.2.3 GARCH模型的构建第93-94页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94-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7 北京城郊区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状况的相互关系第103-123页
    7.1 研究设计第103-106页
        7.1.1 研究范围第103-104页
        7.1.2 变量设置和数据来源第104-106页
    7.2 研究方法第106-116页
        7.2.1 贝叶斯-tobit模型的选择第106-108页
        7.2.2 贝叶斯-tobit模型的构建第108-111页
        7.2.3 因变量过度通勤的计算第111-112页
        7.2.4 调节变量的计算第112-115页
        7.2.5 自回归滞后项选择、最佳滞后项参数、阈值及最小剩余平方和的计算第115-116页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16-122页
        7.3.1 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的相互关系第116-118页
        7.3.2 就业可达性对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之间关系的影响第118-120页
        7.3.3 用地混合度对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之间关系的影响第120-122页
    7.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8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23-132页
    8.1 研究结论和优化建议第123-128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28-129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129-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5页
附录1第145-151页
附录2第151-153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结构网格自适应的压气机内多尺度流动机理研究
下一篇:NiO薄膜电阻开关效应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