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与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 1.1.2 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与优化管理的可行性 | 第12-13页 |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 1.2.1 锂离子电池SOC估计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2 锂离子电池SOH预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2.3 锂离子电池优化管理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实验平台设计 | 第20-36页 |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 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2.3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 第22-31页 | 
| 2.3.1 锂离子电池电极电位 | 第24页 | 
| 2.3.2 锂离子电池电极反应和热力学特性 | 第24-26页 | 
| 2.3.3 锂离子电池动力学特性 | 第26-28页 | 
| 2.3.4 锂离子电池模型 | 第28-31页 | 
| 2.4 锂离子电池实验平台设计及测试 | 第31-35页 | 
| 2.4.1 实验平台软硬件设计 | 第31-33页 | 
| 2.4.2 实验平台测试 | 第33-3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锂离子电池剩余电量估计算法研究 | 第36-58页 | 
| 3.1 引言 | 第36页 | 
| 3.2 锂离子电池放电特性分析 | 第36-43页 | 
| 3.2.1 放电倍率对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2.2 放电方式对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39-43页 | 
| 3.3 锂离子电池放电模型研究 | 第43-52页 | 
| 3.3.1 库仑法的修正 | 第43-45页 | 
| 3.3.2 开路电压法的修正 | 第45-46页 | 
| 3.3.3 基于放电特性的锂离子电池估算电量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 3.3.4 基于能量分析的锂离子电池双电源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 3.4 锂离子电池SOC估计 | 第52-57页 | 
| 3.4.1 基于放电特性的电量模型估计电池SOC | 第52-53页 | 
| 3.4.2 双电源模型估计电池SOC | 第53-5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预测方法研究 | 第58-78页 | 
| 4.1 引言 | 第58页 | 
| 4.2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试验 | 第58-63页 | 
| 4.2.1 循环寿命试验设计 | 第59-61页 | 
| 4.2.2 循环寿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4.3 锂离子电池性能衰退机理分析 | 第63-71页 | 
| 4.3.1 电量增量曲线分析锂离子电池性能衰退机理 | 第63-65页 | 
| 4.3.2 充放电电压恢复曲线分析锂离子电池性能衰退机理 | 第65-71页 | 
| 4.4 基于电量增量分析的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模型的建立 | 第71-74页 | 
| 4.5 锂离子电池SOH预测模型及验证 | 第74-7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锂离子电池组的控制优化 | 第78-112页 | 
| 5.1 引言 | 第78页 | 
| 5.2 锂离子电池组的性能优化 | 第78-98页 | 
| 5.2.1 锂离子电池组放电特性分析 | 第79-90页 | 
| 5.2.2 基于差异区间的放电均衡算法 | 第90-93页 | 
| 5.2.3 基于放电电压恢复曲线的电压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93-98页 | 
| 5.3 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优化 | 第98-107页 | 
| 5.3.1 锂电池的能量损失分析 | 第98-100页 | 
| 5.3.2 锂电池的衰退经验模型分析 | 第100-103页 | 
| 5.3.3 一备一用双锂离子电池系统放电优化 | 第103-107页 | 
| 5.4 放电优化算法的算例验证 | 第107-111页 | 
| 5.4.1 全放电模式优化算法验证 | 第108-109页 | 
| 5.4.2 一充一放模式优化算法验证 | 第109-11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28-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