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网络中群体连续观点演化研究

致谢第9-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23页
        1.2.1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1-22页
        1.2.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2页
        1.2.3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2.4 研究技术路线第23页
    1.3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23-26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34页
    2.1 离散观点演化的基本模型第26-27页
        2.1.1 Ising模型第26页
        2.1.2 投票者模型第26页
        2.1.3 多数决定模型第26-27页
        2.1.4 社会影响模型第27页
    2.2 连续观点演化的基本模型第27-29页
        2.2.1 Degroot模型第27-28页
        2.2.2 有界信任模型第28-29页
        2.2.3 连续观点-离散行动的CODA模型第29页
    2.3 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研究第29-32页
        2.3.1 异质性与特殊个体第29-31页
        2.3.2 不确定性第31页
        2.3.3 大众媒体与舆论环境第31-32页
        2.3.4 群体观点演化的引导与控制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基于社会判断理论的群体连续观点演化模型第34-44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模型建立第34-37页
    3.3 对模型的定性分析第37-42页
        3.3.1 全局交互(global interaction)情境的模型分析第37-40页
        3.3.2 局部交互(local interaction)情境的模型分析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社会网络结构对群体连续观点演化的影响第44-76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完全图下的群体观点演化的影响第44-49页
        4.2.1 观点距离的视角第44-45页
        4.2.2 群体观点分布的视角第45-47页
        4.2.3 群体观点能达成共识的阈值第47-49页
    4.3 小世界网络结构下的群体观点演化第49-58页
        4.3.1 问题的提出第49-50页
        4.3.2 模型参数对群体观点演化的影响研究第50-58页
    4.4 无标度网络下的群体观点演化第58-65页
        4.4.1 无标度网络的特点第58页
        4.4.2 可调集聚系数的无标度网络模型第58-59页
        4.4.3 无标度网络上的观点更新规则第59页
        4.4.4 结果第59-65页
    4.5 社团结构对群体观点演化时间的影响第65-73页
        4.5.1 基本假定和模型第66页
        4.5.2 模型的几个主要性质第66-69页
        4.5.3 实验分析:社团结构对群体观点收敛时间产生的影响第69-73页
        4.5.4 结论及启示第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6页
第五章 群体成员的异质性对观点演化的影响第76-94页
    5.1 引言第76-77页
    5.2 个体开放水平的不一致对群体观点演化的影响:同质网络的情形第77-87页
        5.2.1 群体观点分布的演化第77-78页
        5.2.2 同质网络上观点多样化的研究:基于观点集团数量和信息熵的观察结果第78-79页
        5.2.3 方差分析结果第79-81页
        5.2.4 群体开放程度连续分布的情形第81-86页
        5.2.5 结论第86-87页
    5.3 个体开放水平的不一致对群体观点演化的影响:异质网络的情形第87-93页
        5.3.1 个体影响力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第87-89页
        5.3.2 考虑节点异质性的不一致开放水平对群体观点演化的影响第89-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6.1 主要研究结果第94-95页
    6.2 启示第95页
    6.3 研究展望第95-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绩效评估的机制与方法--以居住建筑后评估实证为例
下一篇:水污染物减排经济影响解析与技术途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