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建筑绩效评估的机制与方法--以居住建筑后评估实证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与综述第11-40页
    1.1 问题缘起与背景第11-14页
        1.1.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第11-12页
        1.1.2 建筑学的发展趋势第12-13页
        1.1.3 评估过程中的悖离第13页
        1.1.4 国内国情与政策背景第13-14页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定界第14-23页
        1.2.1 概念定义第14-15页
        1.2.2 概念表述选择与依据第15-17页
        1.2.3 理论定位第17-19页
        1.2.4 新视角第19-23页
    1.3 BPE的发展历程第23-33页
        1.3.1 溯源第23-24页
        1.3.2 发展轴梳理第24-30页
        1.3.3 BPE在英国的发展概况第30页
        1.3.4 BPE在我国的发展概况第30-33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逻辑第33-38页
        1.4.1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4.2 主要研究方法第35-36页
        1.4.3 逻辑架构第36-38页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38-40页
        1.5.1 研究意义第38页
        1.5.2 创新点与学术价值第38-40页
第2章 BPE的逻辑机制与实施现状第40-100页
    2.1 基本架构:目标、要素与层级第40-42页
        2.1.1 目标第40-41页
        2.1.2 要素与层级第41-42页
    2.2 过程模型:全周期反馈机制第42-53页
        2.2.1 前端:策略规划与策划第42-47页
        2.2.2 中端:设计及施工第47-50页
        2.2.3 末端:使用与循环再生第50-53页
    2.3 实施保障:规则体系(英国为例)第53-65页
        2.3.1 国际条约与欧盟法规第56-59页
        2.3.2 法律层级(Act)第59-60页
        2.3.3 条例层级(Regulation)第60-63页
        2.3.4 技术准则层级(Code&Guidance)第63-64页
        2.3.5 标准层级(Standard)第64-65页
    2.4 评估方法论:体系与工具第65-85页
        2.4.1 主要发达国家概述第65-68页
        2.4.2 英国评估体系与工具第68-80页
        2.4.3 我国评估体系第80-85页
    2.5 结果呈现:认证系统(英国为例)第85-99页
        2.5.1 能源绩效认证(EPC)第85-91页
        2.5.2 能耗标识认证(DEC)第91-94页
        2.5.3 空调系统认证(AC)第94-99页
    2.6 小结第99-100页
第3章 居住建筑BPE的方法与要点(英国为例)第100-125页
    3.1 居住建筑的特殊性第100-104页
        3.1.1 英国现状第100-102页
        3.1.2 我国现状第102-104页
    3.2 居住建筑BPE体系发展第104-117页
        3.2.1 规则保障第104页
        3.2.2 体系发展历程第104-107页
        3.2.3 现行标准与方法第107-117页
    3.3 居住建筑调查(EHS)项目第117-124页
        3.3.1 概述第117-120页
        3.3.2 内容、方法归纳第120-124页
    3.4 要点与启示第124页
        3.4.1 要点归纳第124页
        3.4.2 启示第124页
    3.5 小结第124-125页
第4章 居住建筑热环境实测与后评估第125-197页
    4.1 研究背景与概况第125-137页
        4.1.1 问题引出第126-128页
        4.1.2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28-132页
        4.1.3 研究方法第132-134页
        4.1.4 测试实施情况第134-135页
        4.1.5 数据成果与工具第135-137页
    4.2 居住建筑热环境绩效总体情况第137-172页
        4.2.1 全年温度分布第141-147页
        4.2.2 全年湿度分布(客厅)第147-150页
        4.2.3 夏季温湿度分布第150-163页
        4.2.4 冬季温湿度分布第163-172页
    4.3 舒适度情况差异化分析第172-188页
        4.3.1 地区性差异第175-179页
        4.3.2 季节性差异第179-182页
        4.3.3 不同房间的舒适性差异第182-185页
        4.3.4 不同采暖方式的影响第185-188页
    4.4 热环境测试结论与措施建议第188-196页
        4.4.1 寒冷地区第192-193页
        4.4.2 夏热冬冷地区第193-195页
        4.4.3 夏热冬暖地区第195-196页
    4.5 小结第196-197页
第5章 居住建筑使用行为的模式与影响第197-253页
    5.1 典型样本热环境调节行为第197-212页
        5.1.1 寒冷地区第198-201页
        5.1.2 夏热冬冷地区第201-208页
        5.1.3 夏热冬暖地区第208-212页
    5.2 开窗行为与热舒适(北京为例)第212-219页
        5.2.1 客厅第213页
        5.2.2 卧室第213-214页
        5.2.3 不同房间差异第214-215页
        5.2.4 工作日与周末的差异第215-216页
        5.2.5 逐月变化第216-218页
        5.2.6 动机与热环境影响第218-219页
    5.3 收入水平与用能行为(北京为例)第219-229页
        5.3.1 背景第219-221页
        5.3.2 概况与基本信息第221-222页
        5.3.3 数据分析第222-228页
        5.3.4 讨论第228-229页
    5.4 用能行为特征及其影响第229-252页
        5.4.1 基本信息第230-232页
        5.4.2 建筑物特征第232-234页
        5.4.3 典型季节热环境调节主观意愿第234-246页
        5.4.4 能源与水资源消耗情况第246-252页
    5.5 小结第252-253页
第6章 基于实证的归纳讨论与优化建议第253-275页
    6.1 基于实证和现行标准的再讨论第253-266页
        6.1.1 方法与内容适用性(针对POE)第253-257页
        6.1.2 评估体系要点归纳第257-261页
        6.1.3 现行体系的潜力发掘第261-266页
    6.2 使用者视角的优化建议第266-273页
        6.2.1 评估内容的梳理第266-268页
        6.2.2 操作的优化第268-271页
        6.2.3 未来发展途径建议第271-273页
    6.3 小结第273-275页
第7章 结语第275-282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275页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第275-282页
        7.2.1 局限性第275-276页
        7.2.2 后续研究的展望第276-282页
参考文献第282-295页
致谢第295-297页
附录Ⅰ第297-307页
附录Ⅱ第307-31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12-313页

论文共3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
下一篇:社会网络中群体连续观点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