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与殷礼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章 卜辞所见的军礼 | 第23-63页 |
第一节 告庙与谋伐 | 第24-30页 |
一、战前告庙 | 第24-28页 |
二、卜问是否需要商王亲征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选将和命将 | 第30-36页 |
一、卜辞选将 | 第30-33页 |
二、卜辞命将 | 第33-36页 |
第三节 迁庙主与立军社 | 第36-41页 |
一、迁庙主 | 第36-39页 |
二、立军社 | 第39-41页 |
第四节 立中与乞师 | 第41-46页 |
一、立中聚众 | 第41-43页 |
二、乞师求援 | 第43-46页 |
第五节 振旅与蒐狩 | 第46-52页 |
一、振旅 | 第46-47页 |
二、蒐狩演兵 | 第47-52页 |
第六节 献捷和献俘 | 第52-63页 |
一、庙主返都 | 第52-53页 |
二、逆旅告庆 | 第53-55页 |
三、献捷授馘 | 第55-58页 |
四、杀俘祭祖 | 第58-63页 |
第二章 卜辞所见的巡狩礼 | 第63-92页 |
第一节 甲骨文中反映巡狩的文字 | 第63-69页 |
一、甲骨文字"省"与"(?)" | 第63-67页 |
二、与巡狩有关的其他甲骨文字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巡狩的对象与内容 | 第69-81页 |
一、军事重地 | 第69-72页 |
二、四方边邑侯国 | 第72-76页 |
三、军事征伐 | 第76-78页 |
四、农牧业生产 | 第78-80页 |
五、其它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巡狩的礼仪与特点 | 第81-92页 |
一、占卜 | 第82-83页 |
二、告祭神祖 | 第83-84页 |
三、迁主随行 | 第84-85页 |
四、祭祀河岳 | 第85-88页 |
五、祭祖报功 | 第88页 |
六、巡狩的特点 | 第88-92页 |
第三章 卜辞所见的品立王后礼 | 第92-108页 |
第一节 小(?)去世及其丧事 | 第92-96页 |
一、小(?)的老葬 | 第92-95页 |
二、卜择小(?)日名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商王的"品后" | 第96-102页 |
一、甲骨文字"后"与"品" | 第96-100页 |
二、小(?)的身份及新王后产生途径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商王嫔妃及其等级制度 | 第102-108页 |
一、商代王后的背景 | 第102-103页 |
二、商王配偶的等级制度与政治婚姻 | 第103-105页 |
三、商王婚姻中的礼仪 | 第105-108页 |
第四章 卜辞所见的朝聘礼(上) | 第108-150页 |
第一节 朝觐形式 | 第110-128页 |
一、来 | 第110-114页 |
二、来归 | 第114-116页 |
三、来见 | 第116-117页 |
四、来降 | 第117-119页 |
五、至 | 第119-128页 |
第二节 朝贡之礼 | 第128-140页 |
一、供 | 第129-131页 |
二、来 | 第131-133页 |
三、见 | 第133-135页 |
四、以 | 第135-137页 |
五、入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朝觐礼仪 | 第140-150页 |
一、迎入之礼 | 第140-142页 |
二、将币和助祭 | 第142-145页 |
三、赐命 | 第145-146页 |
四、飨燕 | 第146-150页 |
第五章 卜辞所见的朝聘礼(下) | 第150-173页 |
第一节 商王对诸侯臣属的聘问 | 第151-166页 |
一、确定是否遣使 | 第151-152页 |
二、命使 | 第152-154页 |
三、立使 | 第154-158页 |
四、确定遣使时间 | 第158-159页 |
五、使臣的使命 | 第159-163页 |
六、使臣复命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诸侯聘问商王 | 第166-173页 |
一、诸侯遣使 | 第166-170页 |
二、商王迎接来使 | 第170-171页 |
三、聘问目的 | 第171-173页 |
第六章 卜辞所见的祭帝与祭方礼(上) | 第173-198页 |
第一节 "帝"神的权能 | 第173-182页 |
一、统管风雨雷电诸神 | 第173-175页 |
二、祸福于人世与商王 | 第175-176页 |
三、左右年成 | 第176-177页 |
四、影响殷人营造 | 第177-178页 |
五、保佑战事 | 第178页 |
六、拥有帝廷和臣正 | 第178-180页 |
七、殷人先王以宾配于"帝"为荣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祭"帝"之礼 | 第182-198页 |
一、殷人是否祭祀"帝"神 | 第182-184页 |
二、"方帝"卜辞的释读 | 第184-186页 |
三、甲骨文字"(?)"和"(?)" | 第186-191页 |
四、祭"帝"之礼 | 第191-193页 |
五、甲骨文"方"与"方帝"释义 | 第193-198页 |
第七章 卜辞所见的祭帝与祭方礼(下) | 第198-217页 |
第一节 商代的四方观念 | 第198-202页 |
一、甲骨文中的"四方" | 第198-200页 |
二、甲骨文四方之名与四方风名 | 第200-202页 |
第二节 祭祀方神之礼 | 第202-212页 |
一、燎祭方神 | 第202-204页 |
二、禘祭方神 | 第204-207页 |
三、(?)祭方神 | 第207-208页 |
四、侑祭四方 | 第208-209页 |
五、奏、御、酒祭四方 | 第209-210页 |
六、祭祀方神之目的 | 第210-212页 |
第三节 方神的属性及四方与四土的关系 | 第212-217页 |
一、方神的属性 | 第212-213页 |
二、四土与四方 | 第213-217页 |
结语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6-227页 |
致谢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