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黔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概论第9-19页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第9-10页
    1.2 黔北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3.1 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储层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黔北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研究现状第12-16页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6页
        1.4.1 选题依据第16页
        1.4.2 研究意义第16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2 技术路线第17页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第17-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34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19页
    2.2 地质构造特征第19-21页
    2.3 构造演化特征第21-24页
    2.4 区域地层第24-27页
    2.5 栖霞组地层划分及对比第27-34页
        2.5.1 栖霞组地层划分第27-31页
        2.5.2 栖霞组地层纵横向演化特征第31-34页
第3章 栖霞组沉积相研究第34-52页
    3.1 相标志研究第34-47页
        3.1.1 沉积学标志第34-42页
        3.1.2 古生物标志第42-44页
        3.1.3 地球化学标志第44-46页
        3.1.4 测井相标志第46-47页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47-49页
        3.2.1 沉积相类型划分第47-48页
        3.2.2 沉积相特征第48-49页
    3.3 沉积相纵横向演化特征第49-52页
        3.3.1 沉积相纵向演化第49-50页
        3.3.2 沉积相横向变化分析第50-52页
第4章 栖霞组烃源岩及储层特征第52-72页
    4.1 烃源岩类型及特征第52-58页
    4.2 储集岩类型及特征第58-64页
        4.2.1 常规储集岩第58-62页
        4.2.2 非常规储集岩第62-64页
    4.3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第64-70页
    4.4 储层物性特征第70-72页
第5章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第72-77页
    5.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72-73页
        5.1.1 台内滩的控制作用第72页
        5.1.2 潮下静水泥的控制作用第72-73页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73-76页
        5.2.1 泥晶化作用第73页
        5.2.2 胶结作用第73页
        5.2.3 溶蚀作用第73-74页
        5.2.4 压实作用第74页
        5.2.5 压溶作用第74页
        5.2.6 白云岩化作用第74页
        5.2.7 充填作用第74-76页
    5.3 破裂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76-77页
结论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切换拓扑结构的多智能体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下一篇:高可靠自平衡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