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1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11-12页 |
1.3.1.2 股权激励效果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2.1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13-14页 |
1.3.2.2 股权激励效果 | 第14-15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与特点 | 第19页 |
2.2 股权激励的基本要素 | 第19-22页 |
2.2.1 激励对象 | 第19-20页 |
2.2.2 激励模式 | 第20页 |
2.2.3 行权条件 | 第20页 |
2.2.4 激励数量 | 第20页 |
2.2.5 行权价格 | 第20-21页 |
2.2.6 股权来源 | 第21页 |
2.2.7 行权时间 | 第21-22页 |
2.3 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 第22-24页 |
2.4 经营绩效及指标体系 | 第24页 |
2.5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5.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5页 |
2.5.3 公平理论 | 第25-26页 |
2.5.4 产权理论 | 第26页 |
2.5.5 激励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总体分析 | 第27-36页 |
3.1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27-28页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8页 |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总体情况 | 第28-30页 |
3.3.1 实施年份及数量 | 第29页 |
3.3.2 地域分布 | 第29-30页 |
3.3.3 行业分布 | 第30页 |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要素分析 | 第30-36页 |
3.4.1 激励模式 | 第30-31页 |
3.4.2 激励数量 | 第31页 |
3.4.3 股票来源 | 第31-32页 |
3.4.4 行权时间 | 第32-34页 |
3.4.5 行权条件 | 第34页 |
3.4.6 激励对象 | 第34-36页 |
第四章 F公司股权激励研究 | 第36-54页 |
4.1 F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 | 第36-43页 |
4.1.1 F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36-39页 |
4.1.1.1 公司概况[28] | 第36-37页 |
4.1.1.2 公司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 | 第37页 |
4.1.1.3 经营情况 | 第37-39页 |
4.1.1.4 产权结构 | 第39页 |
4.1.2 F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4.1.2.1 政策法规(P) | 第39页 |
4.1.2.2 经济方面(E) | 第39-40页 |
4.1.2.3 社会文化方面(S) | 第40-41页 |
4.1.2.4 技术方面(T) | 第41页 |
4.1.3 F公司实力SWOT分析 | 第41-42页 |
4.1.4 F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 | 第42-43页 |
4.2 F公司股权激励的具体方案 | 第43-47页 |
4.2.1 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概述 | 第43页 |
4.2.2 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 | 第43-45页 |
4.2.3 行权安排 | 第45-46页 |
4.2.4 行权条件 | 第46-47页 |
4.3 F公司股权激励的成果分析 | 第47-54页 |
4.3.1 投资行为分析 | 第47-48页 |
4.3.2 融资行为分析 | 第48-49页 |
4.3.3 经营管理方面 | 第49-52页 |
4.3.4 吸引人才方面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创业板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F公司为例 | 第54-58页 |
5.1 创业板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5.1.1 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的共性问题 | 第54-55页 |
5.1.2 F公司股权激励的特性问题 | 第55-56页 |
5.2 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的改进措施 | 第56-58页 |
5.2.1 创业板股权激励问题的改进措施 | 第56-57页 |
5.2.2 针对F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改进措施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