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注释说明清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8-21页 |
1.2.1 传统村落 | 第18-20页 |
1.2.2 公共空间 | 第20-2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理论与方法 | 第26-31页 |
2.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现状 | 第26-27页 |
2.1.1 公共空间特征 | 第26页 |
2.1.2 公共空间类型划分 | 第26-27页 |
2.2 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2.2.1 交往需求 | 第27页 |
2.2.2 个人空间 | 第27-28页 |
2.3 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 第28页 |
2.3.1 交往与空间理论 | 第28页 |
2.3.2 体验的理论 | 第28页 |
2.4 ASEB栅格分析 | 第28-30页 |
2.4.1 ASEB分析法 | 第28-29页 |
2.4.2 ASEB分析法应用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历溪村公共物质空间ASEB分析 | 第31-45页 |
3.1 调研方法及内容 | 第31-33页 |
3.1.1 调研方法 | 第31页 |
3.1.2 调研问卷 | 第31-32页 |
3.1.3 调研内容 | 第32-33页 |
3.2 历溪村公共空间布局 | 第33-34页 |
3.3 历溪村公共活动空间构成 | 第34-39页 |
3.3.1 门户空间 | 第35页 |
3.3.2 生产空间 | 第35-36页 |
3.3.3 邻里交往空间 | 第36-37页 |
3.3.4 贸易节庆空间 | 第37页 |
3.3.5 神格空间 | 第37-39页 |
3.4 公共空间满意度 | 第39-44页 |
3.4.1 SD法调查问卷 | 第39-40页 |
3.4.2 SD法问卷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3.4.3 SD法综合评价结果 | 第41-43页 |
3.4.4 SD法综合评价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历溪村公共空间行为ASEB分析 | 第45-56页 |
4.1 村民活动分析 | 第45-47页 |
4.1.1 主要活动方式 | 第45页 |
4.1.2 空间活动行为 | 第45-47页 |
4.1.3 公共空间活动特征 | 第47页 |
4.2 游客活动分析 | 第47-51页 |
4.2.1 历溪村旅游资源 | 第48页 |
4.2.2 游客群体特征 | 第48-50页 |
4.2.3 游客活动行为与空间类型 | 第50-51页 |
4.3 历溪村公共空间ASEB栅格分析 | 第51-54页 |
4.3.1 优势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劣势分析 | 第52-53页 |
4.3.3 机遇分析 | 第53页 |
4.3.4 不足分析 | 第53-54页 |
4.4 ASEB分析矩阵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ASEB分析法的历溪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第56-87页 |
5.1 历溪村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 第56-61页 |
5.2 活动空间品质提升优化 | 第61-65页 |
5.3 环境品质提升优化 | 第65-70页 |
5.4 体验感知优化 | 第70-74页 |
5.5 经济效益提升 | 第74-82页 |
5.6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第82-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8页 |
6.1 总结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历溪村主要景点与建筑一览表 | 第91-98页 |
附录B 历溪村问卷调查表 | 第98-104页 |
后记或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