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0-15页 |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0-11页 |
(二)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外部自然和人的自身自然 | 第11-13页 |
(三) 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已不能对人与自然关系作科学说明 | 第13-15页 |
二、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渊源 | 第15-25页 |
(一) 黑格尔的自然观:自然是理念的异在形式 | 第15-18页 |
(二) 费尔巴哈自然观:自然是感性的直观形式 | 第18-21页 |
(三) 马克思对以前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21-25页 |
1.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 第21-23页 |
2.对机械唯物主义生态观的批判和继承 | 第23-25页 |
三、马克思生态观的哲学前提与基本特点 | 第25-34页 |
(一) 马克思生态观的哲学前提 | 第25-29页 |
1.自然"先在" | 第25-26页 |
2.对象性活动 | 第26-28页 |
3.价值主体 | 第28-29页 |
(二) 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特点 | 第29-34页 |
1.马克思生态观的唯物论思想 | 第29-30页 |
2.马克思生态观的辩证法思想 | 第30-31页 |
3.马克思生态观的前瞻性思想 | 第31-34页 |
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批判 | 第34-40页 |
(一) 制度批判 | 第34-36页 |
(二) 资本逻辑批判 | 第36-37页 |
(三) 技术理性批判 | 第37-38页 |
(四) 异化消费批判 | 第38-40页 |
五、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出路 | 第40-44页 |
(一) 建立生态科技观 | 第40-41页 |
(二) 建立生态消费观 | 第41-42页 |
(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42-44页 |
六、马克思生态观的实践意义 | 第44-52页 |
(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 第44-47页 |
(二) 建立关注全球整体发展的发展观 | 第47-49页 |
(三)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参考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