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三)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高等教育 | 第14-15页 |
(二)区域高等教育 | 第15页 |
(三)区域经济 | 第15页 |
(四)协调发展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三)主成分分析法 | 第16-17页 |
五、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7-1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第18-20页 |
(一)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二)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研究 | 第19-20页 |
二、国外对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一)地级市层面研究过少 | 第21页 |
(二)衡量协调性的专业方法过少 | 第21-22页 |
四、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趋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 第23页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二、大学第三种职能 | 第24页 |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页 |
四、区域竞争力理论 | 第25-26页 |
五、系统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7页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采用 | 第27-29页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 第27-28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 | 第28-29页 |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2页 |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评估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三、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5页 |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页 |
四、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 第37-54页 |
一、研究区域及数据预处理 | 第37-39页 |
(一)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第37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三)数据标准化 | 第38-39页 |
二、相关分析 | 第39-42页 |
(一)Pearson简单相关的概念 | 第39页 |
(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 | 第39-42页 |
三、主成分分析 | 第42-51页 |
(一)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得分和排名 | 第42-45页 |
(二)2016年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得分和排名 | 第45-47页 |
(三)2007年高等教育规模因子得分及排名 | 第47-49页 |
(四)2016年高等教育规模因子得分及排名 | 第49-51页 |
四、协调性分析 | 第51-52页 |
五、成因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促进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54-58页 |
一、针对低协调城市的对策 | 第54-56页 |
(一)针对鹤岗市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 第54-55页 |
(二)针对双鸭山市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 第55-56页 |
二、针对高协调城市的对策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