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1.3 反残疾人贫困的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9-15页 |
1.2.1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9-13页 |
1.2.2 反残疾人贫困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4.1 视角创新 | 第15页 |
1.4.2 内容创新 | 第15-16页 |
1.4.3 观点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反残疾人贫困的理论依据 | 第17-22页 |
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第17-18页 |
2.2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 | 第18页 |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 | 第18-20页 |
2.4 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论收入再分配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反残疾人贫困的历史进程 | 第22-27页 |
3.1 救济式扶贫阶段 | 第22页 |
3.2 开发式扶贫阶段 | 第22-24页 |
3.3 扶贫攻坚阶段 | 第24-25页 |
3.4 精准扶贫阶段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反残疾人贫困的政策措施 | 第27-38页 |
4.1 建立反残疾人贫困的工作机构 | 第27-29页 |
4.1.1 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 | 第27页 |
4.1.2 残疾人联合会 | 第27-29页 |
4.2 中央到地方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29-30页 |
4.2.1 专项财政扶贫资金 | 第29页 |
4.2.2 康复扶贫贴息贷款 | 第29-30页 |
4.2.3 金融机构融资 | 第30页 |
4.3 扶助贫困残疾人就业 | 第30-32页 |
4.3.1 建立并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 第30-31页 |
4.3.2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 第31-32页 |
4.3.3 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 | 第32页 |
4.4 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 第32-34页 |
4.4.1 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 第32-33页 |
4.4.2 建立两项补贴制度 | 第33页 |
4.4.3 地方政府为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费 | 第33-34页 |
4.4.4 对残疾人危房改造予以补贴 | 第34页 |
4.5 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残疾人反贫困实践 | 第34-38页 |
4.5.1 党政机关干部结对帮扶 | 第34-35页 |
4.5.2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反残疾人贫困参与 | 第35页 |
4.5.3 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反残疾人贫困参与 | 第35-36页 |
4.5.4 残疾人扶贫志愿者组织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反残疾人贫困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5.1 反残疾人贫困取得的经验 | 第38-39页 |
5.1.1 将反残疾人贫困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 第38页 |
5.1.2 建立普惠和特惠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8-39页 |
5.1.3 精准识别到户到人 | 第39页 |
5.2 反残疾人贫困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5.2.1 扶贫机制困境 | 第39-40页 |
5.2.2 社会组织参与度有限 | 第40-41页 |
5.2.3 扶贫手段较为单一 | 第41页 |
5.2.4 社会保障针对性不高 | 第41-42页 |
5.2.5 康复救治服务尚未完善 | 第42-43页 |
第6章 我国未来反残疾人贫困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46页 |
6.1 梳理领导机制 | 第43页 |
6.2 激发社会组织力量 | 第43-44页 |
6.3 精准扶贫综合发力 | 第44页 |
6.4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6.5 健全康复救治保障内容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