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一、我国刑法帮助行为正犯化规定概括 | 第15页 |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规定特点 | 第15-16页 |
三、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效果 | 第16-17页 |
四、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帮助行为正犯化司法适用情况与已然困境 | 第18-21页 |
一、帮助行为正犯化司法适用情况 | 第18-19页 |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司法适用已然困境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正当性 | 第21-27页 |
一、帮助行为正犯化存在前提:我国共犯体系为二元参与体系 | 第21-23页 |
二、二元行为无价值下帮助行为的违法独立性 | 第23-25页 |
三、帮助行为单独处罚根据论—共犯违法的相对独立性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帮助行为正犯化必要性 | 第27-33页 |
一、罪刑均衡目的考量 | 第27-28页 |
二、克服共犯从属性所带来的障碍 | 第28-30页 |
三、刑事一般积极预防之实践路径 | 第30-31页 |
四、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路径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正当性边界研究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标准探析 | 第33-40页 |
一、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应当谨慎 | 第33-35页 |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原则 | 第35-38页 |
三、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标准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帮助行为正犯化适用正当性界限 | 第40-43页 |
一、“情节严重”界定及“但书”规定适用 | 第40页 |
二、“明知他人犯罪”中“犯罪”的界定 | 第40-41页 |
三、“明知”的判断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