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思路 | 第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2.1 微知识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 微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2.3 微学习行为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2.3.1 微学习性质和内涵研究 | 第25-26页 |
2.3.2 微学习行为理论与建模研究 | 第26-27页 |
2.3.3 微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 第27-29页 |
2.3.4 评论 | 第29-32页 |
第3章 微知识学习行为的基础理论问题 | 第32-44页 |
3.1 微知识内涵 | 第32-34页 |
3.2 微知识服务内涵及组成 | 第34-35页 |
3.3 微知识学习行为 | 第35-44页 |
3.3.1 学习的演进及微知识学习行为的出现 | 第35-36页 |
3.3.2 微知识学习行为理论基础 | 第36-40页 |
3.3.3 微知识学习行为概念与组成要素 | 第40-42页 |
3.3.4 微知识学习行为的分类 | 第42-44页 |
第4章 微知识学习行为研究 | 第44-78页 |
4.1 微知识学习行为过程框架 | 第44-49页 |
4.1.1 微知识学习动机 | 第45-46页 |
4.1.2 微知识寻求行为 | 第46-47页 |
4.1.3 微知识吸收(学习)行为 | 第47-48页 |
4.1.4 微知识交流行为 | 第48-49页 |
4.2 数据收集 | 第49-52页 |
4.2.1 预调研 | 第50-51页 |
4.2.2 正式调研 | 第51-52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52-78页 |
4.3.1 基于微博、微信的微知识学习情况 | 第52-55页 |
4.3.2 微知识寻求行为分析 | 第55-62页 |
4.3.3 微知识吸收(学习)行为分析 | 第62-70页 |
4.3.4 微知识交流行为分析 | 第70-74页 |
4.3.5 交叉统计分析 | 第74-78页 |
第5章 微知识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第78-94页 |
5.1 模型构建 | 第78-82页 |
5.1.1 微知识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78-79页 |
5.1.2 微知识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 第79-82页 |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82-94页 |
5.2.1 微知识学习效果分析 | 第83-84页 |
5.2.2 微知识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94页 |
第6章 基于用户行为的微知识服务改进策略 | 第94-100页 |
6.1 积极推进微知识服务,加强微知识服务宣传与推广 | 第94-95页 |
6.2 不断的升级服务系统 | 第95页 |
6.3 改善微知识服务内容与内容形式 | 第95-97页 |
6.4 改进与创新微知识服务 | 第97-98页 |
6.5 加强用户进行微知识学习行为的引导 | 第98-10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研究局限 | 第10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附录 | 第110-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