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氯苯胺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17页 |
·氯苯胺的应用及危害 | 第17-18页 |
·氯苯胺的主要来源及污染情况 | 第17页 |
·氯苯胺的危害 | 第17-18页 |
·氯苯胺的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物理法 | 第18页 |
·化学法 | 第18-20页 |
·生物降解技术 | 第20-23页 |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24-26页 |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 第26-27页 |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应用 | 第31-34页 |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4-37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课题创新之处 | 第36页 |
·课题来源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37-48页 |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37页 |
·实验废水与接种污泥 | 第37-38页 |
·实验药品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污泥驯化及其序批实验 | 第40-41页 |
·污泥驯化 | 第40页 |
·序批实验 | 第40-41页 |
·颗粒污泥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污泥内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菌株分离纯化及其降解特性分析实验 | 第44-46页 |
·菌株分离纯化 | 第44页 |
·菌株降解氯苯胺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44-45页 |
·第二碳源对菌株生长和降解氯苯胺的影响 | 第45页 |
·菌株降解不同浓度氯苯胺的实验研究 | 第45页 |
·邻苯二酚双加氧酶的测定 | 第45-46页 |
·菌种鉴定 | 第46-48页 |
·Biolog分析 | 第46-47页 |
·16S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建立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基本特性研究 | 第48-65页 |
·降解氯苯胺类SBR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 第48页 |
·好氧颗粒污泥基本特性 | 第48-51页 |
·粒径分布 | 第48-50页 |
·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及浓度变化 | 第50页 |
·微生物相观察 | 第50-51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生物降解效果 | 第51-56页 |
·氯苯胺的生物降解效果 | 第51-54页 |
·一个运行周期内氯苯胺、TOC、Cl~-、NH_4~+-N及NO_3~-变化规律 | 第54-56页 |
·氯苯胺类混合物的降解模式 | 第56-58页 |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58-6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16SrDNA V3 区扩增 | 第58-59页 |
·稳定运行状态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59-61页 |
·不同进水负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高效菌株鉴定及降解特征研究 | 第65-83页 |
·氯苯胺高效降解菌株的选育 | 第65页 |
·氯苯胺高效降解菌株的鉴定 | 第65-69页 |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65-66页 |
·菌株的16SrDNA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66-67页 |
·Biolog鉴定结果 | 第67-69页 |
·菌株对氯苯胺的降解特性 | 第69-75页 |
·温度对菌株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69页 |
·pH对菌株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酵母浸出液对菌株生长和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0-73页 |
·附加碳源和氮源对菌株生长和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3-75页 |
·菌株对氯苯胺类化合物的降解模式 | 第75-78页 |
·菌株对不同浓度氯苯胺的降解影响 | 第75-77页 |
·菌株对氯苯胺类化合物的降解模式 | 第77页 |
·菌株对氯苯胺混合底物的降解情况 | 第77-78页 |
·菌株H1 降解氯苯胺的碳平衡分析 | 第78-80页 |
·菌株H1 相关酶活测定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菌株降解氯苯胺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83-92页 |
·菌株H1 降解氯苯胺的动力学 | 第83-86页 |
·菌株对单一氯苯胺的降解 | 第84页 |
·菌株对混合氯苯胺类化合物的降解 | 第84-86页 |
·菌株H1 的衰亡系数和产率系数 | 第86-91页 |
·衰亡系数 | 第86-89页 |
·产率系数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5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建议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