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互联网环境的变化 | 第10页 |
1.1.2 社交媒体的发展 | 第10-12页 |
1.1.3 PUGC模式的形成 | 第12-13页 |
1.1.4 女性垂直社区的需求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架构 | 第16-19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架构 | 第16-19页 |
第2章 PUGC模式与垂直社区综述 | 第19-42页 |
2.1 女性垂直社区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1.1 女性垂直社区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女性垂直社区的形成 | 第21-23页 |
2.1.3 女性垂直社区的特点 | 第23-25页 |
2.2 PUGC模式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2.2.1 PUGC模式的定义 | 第26-28页 |
2.2.2 PUGC模式的形成 | 第28-31页 |
2.2.3 PUGC模式的特点 | 第31-32页 |
2.3 界面视觉设计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2.3.1 界面视觉设计的概念 | 第32-33页 |
2.3.2 界面视觉设计的原则 | 第33-34页 |
2.4 PUGC模式与女性垂直社区的运用综述 | 第34-42页 |
2.4.1 PUGC模式下的女性垂直社区概况 | 第34-37页 |
2.4.2 PUGC模式对女性垂直社区的重要性 | 第37-38页 |
2.4.3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的视觉设计 | 第38-42页 |
第3章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的视觉设计原则 | 第42-63页 |
3.1 文字元素设计原则 | 第42-49页 |
3.1.1 界面的文字设计 | 第43-47页 |
3.1.2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的文字设计 | 第47-49页 |
3.2 图形元素设计原则 | 第49-53页 |
3.2.1 界面中的图形设计 | 第50-51页 |
3.2.2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的图形设计 | 第51-53页 |
3.3 色彩元素设计原则 | 第53-57页 |
3.3.1 界面的色彩设计 | 第53-55页 |
3.3.2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的色彩设计 | 第55-57页 |
3.4 UI动效设计原则 | 第57-63页 |
3.4.1 界面的动效设计 | 第57-62页 |
3.4.2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的动效设计 | 第62-63页 |
第4章 PUGC模式下女性垂直社区视觉设计案例分析 | 第63-85页 |
4.1 图片社区—《小红书》APP | 第63-72页 |
4.1.1《小红书》APP产品特色 | 第63-65页 |
4.1.2《小红书》APP视觉分析 | 第65-72页 |
4.2 问答社区—《i DS大眼睛》APP | 第72-79页 |
4.2.1《i DS大眼睛》APP产品特色 | 第72-73页 |
4.2.2《i DS大眼睛》APP视觉分析 | 第73-79页 |
4.3 视频社区—《抹茶美妆》APP | 第79-85页 |
4.3.1《抹茶美妆》APP产品特色 | 第79-80页 |
4.3.2《抹茶美妆》APP视觉设计 | 第80-85页 |
第5章 PUGC模式下的女性美妆社区设计实践 | 第85-119页 |
5.1 界面设计方法与流程 | 第85-86页 |
5.2 用户研究 | 第86-99页 |
5.2.1 用户需求研究 | 第86-92页 |
5.2.2 用户画像研究 | 第92-97页 |
5.2.3 用户研究总结 | 第97-99页 |
5.3 《网易美学》APP的优化设计 | 第99-112页 |
5.3.1 界面功能优化设计 | 第99-100页 |
5.3.2 信息架构优化设计 | 第100-101页 |
5.3.3 界面视觉优化设计 | 第101-112页 |
5.4 优化设计的可用性测试 | 第112-11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19-12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25-126页 |
附录B 毕业论文相关设计作品 | 第126-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