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重点难点 | 第17页 |
2.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及其重要意义 | 第19-27页 |
(一)移动网络定义与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1.移动网络定义 | 第19页 |
2.移动网络的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二)意识形态的涵义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意识形态的涵义 | 第21-22页 |
2.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性 | 第22-23页 |
(三)移动网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功能 | 第23-25页 |
1.信息交流功能 | 第23-24页 |
2.思维导向功能 | 第24页 |
3.舆论引导功能 | 第24-25页 |
(四)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25-27页 |
二、移动网络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 | 第27-36页 |
(一)移动网络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7-32页 |
1.意识形态建设相关信息传播占有率低 | 第27-29页 |
2.网络舆论恶意诱导 | 第29页 |
3.负面文化阻碍主流文化传播 | 第29-30页 |
4.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持续凸显 | 第30-31页 |
5.多元化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 | 第31-32页 |
(二)移动网络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 | 第32-36页 |
1.信息宣传机构及平台建设覆盖域窄 | 第32页 |
2.西方文化恶意渗透 | 第32-33页 |
3.网络正能量建设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 第33页 |
4.有关法律滞后、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 第33页 |
5.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力不足 | 第33-36页 |
三、移动网络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 第36-45页 |
(一)坚定政治立场,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 | 第36-38页 |
1.站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上看待移动互联网舆情 | 第36-37页 |
2.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 | 第37-38页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地位,坚守高校移动网络主阵地 | 第38-40页 |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38-39页 |
2.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9页 |
3.加强高校移动网络的马克思主义主阵地 | 第39-40页 |
4.坚决取缔攻击马克思主义思想、丑化共产党和涉及暴力、色情等网站 | 第40页 |
(三)整合舆论形式,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途径 | 第40-42页 |
1.注意移动网络舆论引导 | 第40-41页 |
2.提高主流媒体话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 第41页 |
3.增强主流媒体社会主义话语的传播方式和吸引力 | 第41页 |
4.深入批判外国腐朽思想 | 第41-42页 |
(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体系 | 第42-45页 |
1.加强队伍建设 | 第42-43页 |
2.强化理论建设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