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Cd~(2+)的毒性效应 | 第13-14页 |
1.2.2 藻对Cd~(2+)的吸附与累积 | 第14页 |
1.2.3 Cd~(2+)的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3.4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Cd~(2+)对三种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培养条件及实验设置 | 第1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2.2.1 比生长速率及生长曲线的变化 | 第19-21页 |
2.2.2 Cd~(2+)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1页 |
2.3 讨论 | 第21-24页 |
第3章 Cd~(2+)对三种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24-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3.1.1 藻的培养 | 第24页 |
3.1.2 Cd~(2+)浓度设置 | 第24-25页 |
3.1.3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25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2.1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的变化 | 第26-27页 |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27-30页 |
3.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Cd~(2+)对三种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2-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4.1.1 藻的培养 | 第32页 |
4.1.2 Cd~(2+)浓度设置 | 第32-33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4.3 讨论 | 第35-38页 |
第5章 三种藻对Cd~(2+)的累积及植物螯合肽的诱导 | 第38-4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5.1.1 藻的培养 | 第38页 |
5.1.2 镉的累积 | 第38-39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5.2.1 细胞对镉的累积 | 第39-41页 |
5.2.2 谷胱甘肽和植物螯合肽的合成 | 第41页 |
5.2.3 生长抑制率与total thiols及Intra-Cd/total thiols化学计量关系 | 第41-43页 |
5.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6章 Cd~(2+)对转录组水平的影响 | 第46-5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6.2.1 转录本的测序及拼接 | 第47页 |
6.2.2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 | 第47-48页 |
6.2.3 基因功能注释 | 第48页 |
6.2.4 基因差异表达 | 第48-49页 |
6.2.5 镉目标基因的生物信息调查 | 第49-52页 |
6.2.6 镉对盘星藻转录本的影响 | 第52-54页 |
6.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硕士期间学术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