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理论和方法 | 第22-30页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 第22页 |
2.1.2 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 | 第22-23页 |
2.1.3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3-25页 |
2.2.1 系统动力学概念及模型特点 | 第23-24页 |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要素 | 第24-25页 |
2.2.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25页 |
2.3 物质流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3.1 物质流分析方法概括 | 第25-26页 |
2.3.2 物质流分析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3.3 物质流分析评价指标 | 第27-28页 |
2.4 MFA-SD模型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区域物质流核算-以广东省为例 | 第30-44页 |
3.1 广东省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1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页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3.2.2 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3.3 物质流核算说明 | 第32-39页 |
3.3.1 输入端核算说明 | 第32-35页 |
3.3.2 输出端核算说明 | 第35-36页 |
3.3.3 隐藏流核算说明 | 第36-39页 |
3.4 核算结果 | 第39-41页 |
3.5 核算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5.1 物质流输入端、输出端、隐藏流总量分析 | 第41-42页 |
3.5.2 物质流评价指标分析 | 第42-44页 |
第4章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 第44-54页 |
4.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7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45页 |
4.1.2 指标体系框架 | 第45-46页 |
4.1.3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46-47页 |
4.2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 第47-50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4.2.2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步骤 | 第48-50页 |
4.3 广东省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 第50-54页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1页 |
4.3.2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51-52页 |
4.3.3 指数的计算与综合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MFA-SD模型的构建及研究 | 第54-66页 |
5.1 模型系统总体概括 | 第54-56页 |
5.1.1 建模思路 | 第54页 |
5.1.2 建模时间设定 | 第54-55页 |
5.1.3 模型参数选取方法 | 第55页 |
5.1.4 模型总因果关系图 | 第55-56页 |
5.2 社会经济子系统存量流量图和动力学方程 | 第56-57页 |
5.3 资源消耗子系统存量流量图和动力学方程 | 第57-60页 |
5.4 强度效率子系统存量流量图和动力学方程 | 第60-61页 |
5.5 环境影响子系统存量流量图和动力学方程 | 第61-63页 |
5.6 MFA-SD模型系统总存量流量图 | 第63-66页 |
第6章 MFA-SD模型仿真结果综合分析与对策调控 | 第66-82页 |
6.1 模型检验 | 第66-67页 |
6.1.1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66页 |
6.1.2 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66-67页 |
6.2 模型仿真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67-68页 |
6.3 模型的模拟与调控 | 第68-79页 |
6.3.1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78页 |
6.3.2 最优模式选择 | 第78-79页 |
6.4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性建议 | 第79-8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