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4-61页 |
第一章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35页 |
1 稻瘟病及稻瘟病菌 | 第15-17页 |
2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机制 | 第17-18页 |
3 寄主植物表面的信号识别机制 | 第18-19页 |
4 稻瘟病菌附着胞的形成,成熟及对寄主的侵染机制 | 第19-21页 |
5 稻瘟病菌在寄主细胞内的形态变化及调控机制 | 第21-25页 |
6 展望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二章 真菌actin细胞骨架与膜泡运输研究进展 | 第35-61页 |
1 胞吞作用概述 | 第35-36页 |
2 运载蛋白分拣信号和接头蛋白 | 第36-37页 |
3 胞吞的起始 | 第37-38页 |
4 胞吞位点的成熟 | 第38-39页 |
5 Actin的组装机制 | 第39-42页 |
5.1 Actin的成核期 | 第40页 |
5.2 Actin的稳定期 | 第40-41页 |
5.3 Actin的动态平衡期 | 第41-42页 |
6 囊泡的剪切和脱包被 | 第42-44页 |
7 Actin对胞吞作用的调控 | 第44-45页 |
8 Actin对外泌作用的调控 | 第45-46页 |
9 稻瘟病菌中的actin细胞骨架及膜泡运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1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61-151页 |
第—章 Actin加帽蛋白复合体MoCAP在稻瘟病菌发育及致病中的功能分析 | 第63-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5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66-67页 |
1.2 MoArk1互作蛋白的鉴定 | 第67-68页 |
1.3 MoCapA和MoCapB序列及系统发育树 | 第68页 |
1.4 稻瘟病菌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68-69页 |
1.5 MoCAPA和MoCAPB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69-71页 |
1.6 MoCAPA和MoCAPB基因敲除突变体生长速率测定及产孢测定 | 第71页 |
1.7 MoCAPA和MoCAPB敲除突变体致病力测定 | 第71-72页 |
1.8 附着胞形成及膨压测定 | 第72页 |
1.9 胞吞作用观察及分析 | 第72页 |
1.10 效应分子分泌观察 | 第72-73页 |
1.11 侵染菌丝有丝分裂观察 | 第73页 |
1.12 自噬实验 | 第73页 |
1.13 Actin定位观察 | 第73页 |
1.14 Actin蛋白与MoCAP蛋白共定位观察 | 第73-74页 |
1.15 MoCAP蛋白磷酸化位点的鉴定 | 第74-75页 |
1.16 统计分析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111页 |
2.1 MoArk1互作蛋白的鉴定 | 第75-77页 |
2.2 MoCapA和MoCapB的鉴定 | 第77-78页 |
2.3 MoCAP与MoArk1相互作用 | 第78-80页 |
2.4 MoCAPA和MoCAPB基因在各个阶段的表达分析 | 第80-81页 |
2.5 MoCAPA和MoCAPB基因敲除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81-82页 |
2.6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极性生长 | 第82-86页 |
2.7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 | 第86-87页 |
2.8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 第87-90页 |
2.9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actin细胞骨架的组装 | 第90-92页 |
2.10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自噬过程 | 第92-93页 |
2.11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内吞作用 | 第93-94页 |
2.12 MoCAP参与调控稻瘟病菌效应分子的外泌 | 第94页 |
2.13 MoCAP与actin共定位 | 第94-95页 |
2.14 MoCAP通过F-actin加帽基序与F-actin相互作用 | 第95-98页 |
2.15 F-actin加帽基序的功能分析 | 第98-99页 |
2.16 MoCapA和MoCapB被蛋白激酶MoArk1磷酸化 | 第99-101页 |
2.17 MoCapA和MoCapB的磷酸化负调控稻瘟病菌的生长,产孢及致病力 | 第101-104页 |
2.18 MoCapA和MoCapB的磷酸化负调控稻瘟病菌的胞吞过程 | 第104-105页 |
2.19 MoCapA和MoCapB的磷酸化负调控F-actin的组装 | 第105-106页 |
2.20 磷酸化位点持续失活的MoCapA和MoCapB抑制AMoark1的生长,产孢和毒力缺陷 | 第106-108页 |
2.21 磷酸化位点持续失活的MoCapA和MoCapB能够抑制AMoark1的胞吞缺陷 | 第108-109页 |
2.22 磷酸化位点持续失活的MoCapA和MoCapB能够抑制AMoark1在actin细胞骨架的组装缺陷 | 第109-110页 |
2.23 MoCAP能够响应PIP2的水平而调控actin细胞骨架的组装 | 第110-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第二章 Actin结合蛋白MoAbp1在稻瘟病菌发育及致病中的功能分析 | 第119-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4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121页 |
1.2 MoAbp1的序列分析及进化树 | 第121-122页 |
1.3 稻瘟病菌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122页 |
1.4 稻瘟病菌MoABP1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122页 |
1.5 稻瘟病菌MoABP1缺失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测定 | 第122-123页 |
1.6 MoABP1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测定 | 第123页 |
1.7 MoABP1缺失突变体细胞内吞作用的观察 | 第123页 |
1.8 Actin定位观察 | 第123页 |
1.9 MoArk1荧光定位观察 | 第123页 |
1.10 MoCap1荧光定位观察 | 第123页 |
1.11 MoArk1的磷酸化测定 | 第123页 |
1.12 cAMP浓度测定 | 第123-1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44页 |
2.1 稻瘟病菌中MoAbp1的鉴定 | 第124-125页 |
2.2 MoAbp1与MoArk1相互作用 | 第125-126页 |
2.3 MoAbp1与actin相互作用 | 第126-127页 |
2.4 MoAbp1与MoCap1相互作用 | 第127-129页 |
2.5 MoABP1基因在各个阶段的表达分析 | 第129-130页 |
2.6 MoABP1基因敲除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130-132页 |
2.7 MoAbp1参与调控MoArk1的亚细胞定位及MoArk1的磷酸化 | 第132-133页 |
2.8 MoAbp1参与调控MoCap1的定位 | 第133-134页 |
2.9 MoAbp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actin细胞骨架的组装 | 第134-135页 |
2.10 MoAbp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内吞作用 | 第135-136页 |
2.11 MoAbp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 | 第136-137页 |
2.12 MoAbp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 第137-139页 |
2.13 MoAbp1通过不同的功能域分别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 | 第139-141页 |
2.14 ADFH功能域调控MoAbp1定位 | 第141页 |
2.15 MoAbp1的各功能域是actin细胞骨架的正确组装必需的 | 第141-142页 |
2.16 MoAbp1的各功能域是正常的胞吞过程必需的 | 第142-143页 |
2.17 MoAbp1的各功能域调控生长和致病过程 | 第143-144页 |
3 讨论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151-153页 |
附录1 | 第153-157页 |
附表1 | 第157-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