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玻璃工业论文--各种玻璃产品论文

相移数字全息在ITO玻璃基板检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2 ITO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通电检测第16-18页
        1.2.2 人工显微镜检测第18页
        1.2.3 自动光学检测第18-20页
    1.3 相移数字全息概述第20-25页
        1.3.1 数字全息的发展过程第20-22页
        1.3.2 相移数字全息研究现状第22-25页
    1.4 论文研究目和研究内容第25-28页
        1.4.1 论文研究目的第26页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2章 相移数字全息基本原理第29-53页
    2.1 全息术的基本原理第29-35页
        2.1.1 全息术原理概述第29-31页
        2.1.2 离轴全息原理第31-33页
        2.1.3 相移数字全息原理第33-35页
    2.2 相移的实现第35-37页
        2.2.1 压电陶瓷法第35-36页
        2.2.2 衍射光栅相移法第36-37页
        2.2.3 偏振相移法第37页
    2.3 数字全息记录第37-40页
        2.3.1 数字全息记录模型第37-38页
        2.3.2 数字全息记录条件分析第38-40页
    2.4 相移算法第40-45页
        2.4.1 定步长相移算法第40-43页
        2.4.2 等步长相移算法第43-44页
        2.4.3 随机步长相移算法第44-45页
    2.5 相移数字全息再现第45-49页
        2.5.1 角谱衍射第45-46页
        2.5.2 基尔霍夫及瑞利-索末菲衍射第46-47页
        2.5.3 菲涅尔衍射第47-48页
        2.5.4 夫琅禾费衍射第48-49页
    2.6 三维形貌测量原理第49-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3章 相移量的精确控制第53-77页
    3.1 偏振相移法相移量控制理论模型第53-54页
    3.2 偏振相移法相移量控制现状第54-61页
        3.2.1 相移量控制的必要性第54-55页
        3.2.2 偏振相移装置精度分析第55-56页
        3.2.3 基于迭代的相移量提取算法第56-61页
    3.3 提升偏振相移精度的方法第61-67页
        3.3.1 偏振片垂直度对相移精度的影响分析及校正方法第61-65页
        3.3.2 偏振法相移量精确控制第65-67页
    3.4 一种定步长相移控制方法第67-72页
        3.4.1 相移评价函数理论分析第67-70页
        3.4.2 相移评价函数精度验证第70-72页
    3.5 一种相移量提取方法第72-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ITO线路的相移数字全息测量第77-103页
    4.1 ITO测量全息试验平台搭建第77-79页
        4.1.1 相移数字全息记录方式第77-78页
        4.1.2 测量系统搭建第78-79页
    4.2 全息图条纹漂移消除方法第79-86页
        4.2.1 条纹漂移影响因素分析第79-81页
        4.2.2 频域滤波法消除条纹漂移影响第81-84页
        4.2.3 干扰消除效果试验验证第84-86页
    4.3 附加相位的产生和消除第86-98页
        4.3.1 附加相位的产生第86-89页
        4.3.2 像差对相位的影响第89-94页
        4.3.3 附加相位的消除第94-96页
        4.3.4 附加相位消除效果试验对比第96-98页
    4.4 ITO玻璃基板测量结果第98-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第5章 误差分析第103-121页
    5.1 相移数字全息误差源第103-105页
        5.1.1 相移误差第103-104页
        5.1.2 振动误差第104页
        5.1.3 探测器非线性误差第104-105页
        5.1.4 光源不稳定性误差第105页
    5.2 相移误差和振动对相位误差的影响分析第105-115页
    5.3 探测器非线性对相位误差的影响分析第115-116页
    5.4 光源不稳定性对相位误差的影响分析第116-117页
    5.5 系统误差总述第117-118页
    5.6 本章小结第118-12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1-125页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21页
    6.2 论文的创新点第121-122页
    6.3 展望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南方(桂南)地区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研究
下一篇:月水量平衡水文模型的参数时变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