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乡村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 第11页 |
1.1.2 中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第11-13页 |
1.1.3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发展背景 | 第13-15页 |
1.1.4 “田园综合体”发展视角下乡村建筑空间改善面临的问题 | 第15-16页 |
1.1.5 课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 创新点 | 第28页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浙江调研 | 第30-55页 |
2.1 乡村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2.1.1 乡土民居与聚落研究 | 第30-31页 |
2.1.2 乡村建设研究 | 第31-33页 |
2.2 “田园综合体”理论研究 | 第33-37页 |
2.2.1 “田园综合体”理论的背景 | 第33-34页 |
2.2.2 “田园综合体”理论的起源 | 第34-35页 |
2.2.3 “田园综合体”理论的发展 | 第35-36页 |
2.2.4 “田园综合体”的关键节点 | 第36-37页 |
2.3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乡村建筑空间研究 | 第37-38页 |
2.4 浙江案例实地调研 | 第38-52页 |
2.4.1 浙江“田园综合体”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2.4.2 “田园综合体”对浙江乡村建筑空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3 浙江乡村建筑空间转型时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2.4.4 浙江安吉鲁家村案例经验 | 第41-44页 |
2.4.5 浙江江南镇三村案例经验 | 第44-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3 武汉蔡甸松林村现状调研 | 第55-82页 |
3.1 松林村概况 | 第55-60页 |
3.2 调研过程 | 第60-63页 |
3.3 松林村产业发展概况 | 第63-67页 |
3.4 建筑空间分析 | 第67-81页 |
3.4.1 不同功能空间分析 | 第67-68页 |
3.4.2 空间构成元素分析 | 第68-81页 |
3.5 调研总结 | 第81-82页 |
4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松林村建筑空间问题解析 | 第82-95页 |
4.1 松林村整体概况 | 第82-85页 |
4.2 松林村“田园综合体”解析 | 第85-87页 |
4.2.1 松林“田园综合体”发展成因 | 第85-86页 |
4.2.2 松林村“田园综合体”发展难点 | 第86-87页 |
4.3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松林村建筑空间问题解析 | 第87-92页 |
4.3.1 建筑内部私密空间问题 | 第87-88页 |
4.3.2 建筑半私密空间——“院”空间问题 | 第88-89页 |
4.3.3 建筑公共空间问题 | 第89-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5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松林村建筑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 第95-135页 |
5.1 松林村“田园综合体”发展思路、措施及问题 | 第95-101页 |
5.1.1 松林村“田园综合体”构成 | 第95-97页 |
5.1.2 松林村“田园综合体”方案 | 第97-100页 |
5.1.3 发展“田园综合体”对松林村建筑空间提出的要求 | 第100-101页 |
5.2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松林村建筑空间营造原则研究 | 第101-104页 |
5.3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松林村建筑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 第104-128页 |
5.3.1 建筑私密空间营造策略 | 第104-111页 |
5.3.2 建筑半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 第111-115页 |
5.3.3 建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 第115-12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8-13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4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5-137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137-13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附录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