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杭州城西封闭住区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1-13页 |
·封闭住区 | 第11页 |
·住区 | 第11-12页 |
·居住区、居住小区 | 第12页 |
·概念的辨析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社会意义 | 第13页 |
·学科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封闭住区现象的统计 | 第14-15页 |
·封闭住区的形成原因 | 第15页 |
·封闭住区对城市的负面外部效应 | 第15-16页 |
·突破封闭住区(居住小区)的单一模式 | 第16-17页 |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时间维度视角——发展与现状概述 | 第21-32页 |
·封闭住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 第21-24页 |
·封闭居住空间历史溯源 | 第21-22页 |
·当代封闭住区形成原因 | 第22-24页 |
·杭州封闭式住区历史 | 第24-26页 |
·杭州城西封闭住区发展与现状 | 第26-32页 |
·杭州城西封闭住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27页 |
·城西封闭住区现状 | 第27-32页 |
第三章 二维空间视角——功能使用分析 | 第32-48页 |
·“点”——公共服务设施视角 | 第32-38页 |
·现状调研 | 第32-34页 |
·存在问题 | 第34-37页 |
·地块内缺乏区域级大型设施 | 第34-35页 |
·同质同级设施重复 | 第35-36页 |
·经济属性导致建设分化 | 第36-37页 |
·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传统配置模式局限性 | 第37页 |
·“谁开发、谁配套、谁建设”模式的缺陷 | 第37-38页 |
·“线”——道路交通视角 | 第38-44页 |
·现状调研 | 第38-39页 |
·存在问题 | 第39-44页 |
·造成城市支路体系不健全 | 第39-41页 |
·造成出入口与道路连接处交通拥挤 | 第41-42页 |
·侵占城市道路空间,割裂交通 | 第42-43页 |
·导致公共交通无法与住区紧密结合 | 第43-44页 |
·“面”——土地使用视角 | 第44-48页 |
·现状调研 | 第44-45页 |
·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缺乏混合开发的土地利用 | 第45-46页 |
·缺乏就业机会 | 第46页 |
·原因分析 | 第46-48页 |
·缺乏统一规划 | 第46页 |
·缺乏统一的市政建设 | 第46页 |
·政策管理缺陷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三维空间视角——空间形态分析 | 第48-58页 |
·封闭界面形式 | 第48-51页 |
·街道空间 | 第51-54页 |
·街道高宽比 | 第51-52页 |
·沿街建筑高度 | 第52-54页 |
·天际轮廓线 | 第54-56页 |
·天际线组合形式 | 第54-55页 |
·屋顶形式 | 第55页 |
·建筑高度 | 第55-56页 |
·空间肌理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可持续视角——社会形态分析 | 第58-63页 |
·现状调研 | 第58-61页 |
·分析 | 第61-63页 |
·居住水平差距大 | 第61页 |
·居民结构稳定性不同 | 第61-62页 |
·居民价值取向差异显著 | 第62页 |
·封闭对分异的缓解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城市设计角度的对策 | 第63-69页 |
·封闭住区发展趋势 | 第63页 |
·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整合 | 第63-67页 |
·功能的整合 | 第64-66页 |
·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66页 |
·社会形态的整合 | 第66-67页 |
·整体开放下的局部封闭 | 第67-69页 |
·局部封闭的优点 | 第67-68页 |
·整体开放的优点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
在读期间完成设计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