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城乡统筹的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区域规划的理论思潮 | 第11-12页 |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县(市)域构成区域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 | 第12页 |
·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总平台作用 | 第12-13页 |
·县(市)域空间管制的核心调控作用 | 第13-14页 |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四区五线”空间管制理论的逻辑思考过程 | 第22-51页 |
·“两规”背景下的建设用地管制 | 第23-33页 |
·规划“全覆盖”后的建设用地 | 第24-25页 |
·聚焦“两规”衔接的核心内容 | 第25-26页 |
·“人地关系”与“城市化”的理论支撑 | 第26-27页 |
·建设用地总量管制技术路线 | 第27页 |
·约束关系的构建 | 第27-29页 |
·案例研究 | 第29-33页 |
·“留白”式非建设用地管制(预留非建设用地,禁止建设进入) | 第33-42页 |
·概念界定 | 第34页 |
·管制思路 | 第34-35页 |
·技术方法 | 第35-39页 |
·案例分析 | 第39-41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41-42页 |
·“划线”式“四区五线”管制 | 第42-51页 |
·概念辨析 | 第42-44页 |
·管制思路 | 第44-46页 |
·管制原则 | 第46-47页 |
·当前问题 | 第47-51页 |
(1) 广度和深度的两难选择 | 第47-49页 |
(2) 划分标准不统一 | 第49页 |
(3) 空间管制事权尚未建立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四区五线”空间管制的技术方法论 | 第51-66页 |
·技术路线 | 第52-58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58-59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8页 |
·生态性与经济性原则 | 第58页 |
·主次分明的多级因子原则 | 第58页 |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58-59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59-63页 |
·技术方法 | 第63-65页 |
·成果表达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四区五线”空间管制的案例研究 | 第66-81页 |
·项目概况 | 第66页 |
·研究背景 | 第66-67页 |
·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67-69页 |
·用地适建性分析 | 第69-74页 |
·“四区”矩阵分析 | 第74-75页 |
·相关规划叠加 | 第75-76页 |
·城乡规划空间增长边界 | 第76-77页 |
·综合划定 | 第77-81页 |
第五章 “四区五线”空间管制政策研究 | 第81-87页 |
·管制模式探讨 | 第81-83页 |
·政策分区与分级管制 | 第83-85页 |
·政策配套与细化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注释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