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药用作物病虫害论文--草本作物病虫害论文

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及拮抗菌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表第12-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38页
    1 铁皮石斛概述第17-20页
        1.1 铁皮石斛资源现状第17-18页
        1.2 铁皮石斛病害概况第18-20页
    2 黑斑病研究进展第20-24页
        2.1 黑斑病概况第20-22页
        2.2 铁皮石斛黑斑病研究第22-24页
    3 黑斑病的防治第24-31页
        3.1 物理防治第24-25页
        3.2 化学防治第25-27页
            3.2.1 化学农药应用第25-26页
            3.2.2 铁皮石斛化学防治第26页
            3.2.3 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3.3 生物防治第27-31页
            3.3.1 内生菌增强植物抗性第28-29页
            3.3.2 拮抗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第29-30页
            3.3.3 微生态平衡防治植物病害第30-31页
    4 微生物研究方法第31-36页
        4.1 应用宏基因组学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第33-34页
        4.2 应用宏基因组学系统诊断病害和病原微生物第34-36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6-38页
第二章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分析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多样性第38-56页
    1 实验材料第38-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4页
        2.1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40-41页
        2.2 基因组DNA提取第41页
        2.3 ITS序列PCR扩增与测序第41页
        2.4 数据分析第41-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3.1 Illumina测序分析第44-45页
        3.2 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第45-48页
        3.3 真菌种群结构分析第48-54页
            3.3.1 健康与病样真菌种群结构比较第49-50页
            3.3.2 不同地区真菌种群结构比较第50-54页
    4 小结与讨论第54-56页
第三章 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第56-68页
    1 实验材料第56-57页
    2 实验方法第57-59页
        2.1 真菌分离第57页
        2.2 真菌鉴定第57-59页
            2.2.1 形态鉴定第57页
            2.2.2 分子鉴定第57-59页
        2.3 致病性试验第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3.1 潜在病原菌分离第59-60页
        3.2 潜在病原菌鉴定第60-63页
        3.3 致病性试验第63-67页
            3.3.1 离体叶片致病性试验第63-66页
            3.3.2 组培苗致病性试验第66-67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7-68页
第四章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拮抗菌筛选第68-82页
    1 实验材料第68页
    2 实验方法第68-71页
        2.1 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第68-70页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68-69页
            2.1.2 基因组DNA提取第69页
            2.1.3 16SrDNAPCR扩增及测序第69页
            2.1.4 数据分析第69-70页
        2.2 拮抗菌筛选第70-71页
            2.2.1 内生菌分离第70页
            2.2.2 拮抗菌筛选第70页
            2.2.3 拮抗菌鉴定第70-7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1-79页
        3.1 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第71-78页
            3.1.1 Illumina测序结果分析第71-72页
            3.1.2 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第72-74页
            3.1.3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74-78页
        3.2 拮抗菌筛选及鉴定第78-79页
        3.3 拮抗菌的鉴定第79页
    4 小结与讨论第79-8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3页
附录一 培养基配方第93-94页
附录二 重要溶液配制第94-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杨酸应答新基因OsAAA1在水稻广谱抗病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初步研究
下一篇:喷雾机喷杆轻量化设计及动态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