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资助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历史旱涝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历史极端干旱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 | 第17-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19-22页 |
2.3.1 属性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2.3.2 空间数据处理 | 第20-22页 |
第三章 1470-1912年西北东部地区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及对比分析 | 第22-29页 |
3.1 旱涝等级判定的依据及标准 | 第22-25页 |
3.1.1 单站点旱涝等级的确定 | 第22-23页 |
3.1.2 区域旱涝等级的确定 | 第23-24页 |
3.1.3 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 | 第24-25页 |
3.2 旱涝等级序列的对比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 第25-28页 |
3.2.1 已有长降水重建序列的选取 | 第25页 |
3.2.2 洞穴沉积物序列的选取 | 第25-26页 |
3.2.3 与前人恢复降水序列的对比 | 第26-27页 |
3.2.4 石笋氧同位素的变化与旱涝等级指数的对比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1470-1912年西北东部地区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29-42页 |
4.1 旱涝等级序列的时间特征分析 | 第29-37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4.1.2 频次分析和年际变化 | 第32-33页 |
4.1.3 旱涝灾害的趋势分析 | 第33-34页 |
4.1.4 旱涝灾害的突变检测 | 第34-35页 |
4.1.5 旱涝等级序列的周期分析 | 第35-37页 |
4.2 旱涝灾害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4.2.1 不同等级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 | 第37-39页 |
4.2.2 全区旱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1470-1912年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复原及研究 | 第42-54页 |
5.1 极端干旱事件的复原 | 第42-48页 |
5.1.1 极旱因子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5.1.2 极端干旱事件判别 | 第43-44页 |
5.1.3 结果对比验证 | 第44-45页 |
5.1.4 极旱序列的主周期分析 | 第45-48页 |
5.2 1470-1912年西北东部地区极旱事件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研究 | 第48-52页 |
5.2.1 极旱灾害分形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5.2.2 标度变换法 | 第49-50页 |
5.2.3 极旱全时间序列分维特征 | 第50-51页 |
5.2.4 时间分维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个例分析 | 第54-63页 |
6.1 气候背景和成因 | 第54-55页 |
6.1.1 天气成因 | 第54-55页 |
6.1.2 太阳活动 | 第55页 |
6.2 极旱事件的实况复原 | 第55-57页 |
6.2.1 极端干旱的灾情 | 第55页 |
6.2.2 极旱事件的动态演变过程 | 第55-57页 |
6.3 极旱程度分析 | 第57-59页 |
6.3.1 无透雨日数推断 | 第57-58页 |
6.3.2 伤亡情况 | 第58-59页 |
6.3.3 河湖井泉干涸的记录 | 第59页 |
6.4 伴生灾害的发生 | 第59-6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7.1 总结 | 第63-64页 |
7.2 创新点 | 第64-65页 |
7.3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