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吸附硫化氢特性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1.2.1 地下矿藏硫化氢成因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煤对气体吸附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3 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4 量子化学吸附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煤吸附气体的基本理论 | 第20-28页 | 
| 2.1 单组分吸附模型 | 第21-24页 | 
| 2.1.1 单分子层吸附模型 | 第21-22页 | 
| 2.1.2 BET多分子层模型 | 第22-23页 | 
| 2.1.3 吸附势理论模型 | 第23-24页 | 
| 2.2 多组分吸附模型 | 第24-26页 | 
| 2.2.1 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预测 | 第24-25页 | 
| 2.2.2 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模型 | 第25-26页 | 
| 2.3 煤吸附气体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 3 煤对硫化氢吸附能量计算 | 第28-35页 | 
| 3.1 煤表面分子吸附硫化氢结构模型 | 第28-30页 | 
| 3.1.1 煤表面分子模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 3.1.2 煤与气体能量计算方法 | 第29页 | 
| 3.1.3 煤吸附硫化氢发生的判定依据 | 第29-30页 | 
| 3.2 煤对单个气体吸附的吸附能计算 | 第30-31页 | 
| 3.3 硫化氢对煤吸附甲烷影响 | 第31-34页 |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 4 煤吸附硫化氢规律实验研究 | 第35-52页 | 
| 4.1 实验设备 | 第35-39页 | 
| 4.1.1 实验设备简介 | 第35-38页 | 
| 4.1.2 实验设备可靠性检验 | 第38-39页 | 
| 4.2 实验样品 | 第39页 | 
| 4.3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 4.4 煤对以氦气为载气硫化氢的吸附实验研究 | 第40-43页 | 
| 4.4.1 实验方案 | 第40页 |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 4.5 煤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实验研究 | 第43-45页 | 
| 4.5.1 实验方案 | 第43页 | 
| 4.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4.6 煤对以氮气为载气硫化氢的吸附实验研究 | 第45-51页 | 
| 4.6.1 实验方案 | 第45-46页 | 
| 4.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 4.7 小结 | 第51-5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5.1 论文的结论 | 第52-53页 | 
| 5.2 论文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作者简历 | 第58-5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9-60页 |